運動抗抑鬱

香港人生活壓力大,煩躁、焦慮、情緒低落等負面情緒經常來襲。這些短暫的情緒透過傾訴或其他方法可以排解,但如果情況持續,開始影響到日常生活,可能是患上情緒病的先兆,當中一大敵人就是抑鬱症。衞生署指,本港每100名成年人,有三人是抑鬱症患者,但只要及早發現和接受適當治療,情緒病可以治癒。除了藥物和心理輔導外,運動對幫助治療甚至預防抑鬱症,可以發揮相當大的作用。

抗抑鬱原理
很多人聽過運動釋放多巴胺有助減壓的理論,但除此之外,精神科專科林少萍醫生指運動對保持正面情緒還有多種功效:身體活動多,可以提升整個人的能量水平;做群體或結伴而行的運動,可以加強社交連結;改善集中力,在短時間内從其他壓力中抽離。以醫學用語來說,運動可以釋放血清素和多巴胺這兩種「開心」荷爾蒙,令人產生歡愉、開心及輕鬆感覺,甚至增加記憶力,「有研究指出運動可以刺激腦細胞增長,而這些細胞位於負責學習和記憶的海馬體,可以提高記憶能力。」林醫生又指,在不少醫學統計和普查上,有運動習慣的人認為過得開心的日子比無運動的人多,「平日建立起運動習慣,處理壓力的能力高和思想比較正面,復原力會比一般人高,遇上突如其來的事故,可以起到緩衝作用,患上情緒病的機會比較低。」

帶氧運動可以釋放安多酚,因此診所內的帶氧運動器材比一般健身室多。

因材施教 按病情決定運動選擇
抑鬱症有分輕微、中度和嚴重,運動屬於第一線治療方法,適合輕微患者,對於中度和嚴重的患者,就可能需要用藥雙管齊下,「運動有釋放多巴胺等即時效用紓緩情緒,但要收長期的果效就要一段時間,因為要推動病人去做,亦要病人肯堅持持續去做。」林醫生建議懷疑抑鬱症患者不要諱忌疾醫,「不要以為看醫生就等於要食藥,醫生無法逼使病人食藥。有疑惑去徵詢醫生意見,至少可以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

對於一直有運動習慣的人,他們很容易理解得到運動對抗壓的好處,但也會落入䌓忙生活的陷阱。「很多時大家因為工作太忙碌而犧牲了其他看為次要的生活元素,例如運動、睡眠,全情投入工作。結果少了運動這個情緒出口反而令情緒壓力不斷累積。當他們意識到這個重要性,恢復運動習慣,反而會覺得輕鬆一些,甚至在工作上應付得更好。」對於少接觸運動的人,林醫生就要先向他們釐清運動的概念,再想方法讓他們隨序漸進開始運動,「有人會認為自己有做運動,但其實強度不足;相反亦有人會對運動有恐懼,以為做運動一定會很辛苦,非常抗拒。」理解到他們對運動的認知落差和不同的條件限制,就可以鼓勵他們選擇合適的運動,踏出第一步。

◀健身教練可以在旁指導動作之餘,對病者可以有多一個社交對象,也可以協助制定訓練的合理目標。

個案分享:運動無年齡界限

做運動也不單單是青年人和壯年人的解決方法,林醫生分享有位年逾70的伯伯因為運動而大大改善他的情緒、睡眠和日常生活。伯伯本來要靠藥物控制抑鬱病情,不時會失眠,睡眠質素差導致日間只有少量活動,情緒更加低落,結果失眠情況惡化,陷入惡性循環。經過接近半年的鼓勵和勸說,伯伯開始接受醫生的建議,在飯後時間散步。久而久之,伯伯行得愈多,認識到愈多朋友,散步的時間就愈來愈長,人變得開朗些。「後來他開始在診所體適能教練指導下做體能訓練,將運動加入他日常的時間表當中,身體和睡眠質素都大為提升。之後他竟然自己去報康文署的健身班,考獲使用健身設施的牌照,一個星期練三次,有時更加會去游泳,由一個鬱鬱不志的伯伯變成活潑開朗的銀髮族。」

度身訂造訓練計劃
為鼓勵病人做運動,林醫生和體適能教練林明遠合作,在診所的另一側設置大量健身器材,讓有需要的病人可以在診所內做適當的運動,提高他們做運動的誘因。林教練會按情緒病患者的病情、用藥和體能程度安排合適的訓練計劃,「一般人都知道帶氧運動可以釋放安多酚,但未必知道要持續20分鐘以上保持最高心跳率的6成,所以有教練在旁可以更正他們的運動概念。」而運動的方式也不限於帶氧運動,器械訓練同樣可以改善情緒,「他們做器械的目的並非為了變『大隻』,因為病者的食慾和睡眠質素未必支撐到高強度的器械訓練,但有科學報告指出有效重量訓練可以幫助情緒,而且中強度的訓練所需時間較短,適合繁忙的香港人。」

體適能教練的角色除了指導動作之餘,還可以幫助制定合適的訓練目標,對於陷入抑鬱、缺乏動力的病人尤其重要。當他們達到目標,開始有成功感就有動力繼續。而且體適能教練可以擔當同行的角色,令病人多一個社交媒介,「網上有很多家中健身的教學,但要病人在家自己做未必有效果,因為他們可能沒有動力,沒有人鼓勵、指導,便很容易無疾而終。無論是在室內做健身運動、户外游水或者遠足,做一些和其他人有交流的運動,也對紓緩情緒有額外作用。」

除了帶氧運動,有效的重量訓練也可以改善情緒。

精神科專科林少萍醫生

體適能總監林明遠教練


Text: Stanley || Photo: Mr.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