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iles Fly By
文:莊曉陽
首先謝謝《Sportsoho》讓我有機會在這裡跟喜歡長跑的讀者交流。香港馬拉松又結束,希望參加者的成績都比去年進步。
由○七年九月到○九年底的兩年時間,我在英國讀書及工作,有機會參加及採訪歐洲各國大大小小的馬拉松比賽,最頻密是連續十三日內,坐四次飛機,先後到愛爾蘭都柏林及希臘雅典跑馬拉松。回香港工作後,最懷念也是這種報個名、買張機票,然後征戰各地的日子。
礙於天氣及社會的價值觀,亞洲區的馬拉松比賽較歐洲少得多,到外國跑步也不及歐洲方便。多得廉價航空逢勃,由倫敦出發往歐洲大部份城市,來回機票頂多是數百元。舉例說:我由倫敦去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坐三小時多的飛機,來回機票也是四百元有找。人在歐洲,若不跑多幾個馬拉松,又怎對得住自己?
在歐洲,若不計夏天及寒冬,每周都有幾個馬拉松比賽,四月的倫敦馬拉松抽不到籤?不要緊,同一日還有德國漢堡馬、比利時安特衛普馬(Antwerp)、西班牙馬德里馬、及荷蘭的恩思赫特馬(Enschede,近德荷邊境,是荷蘭歷史最悠久的馬拉松比賽)。
因為有選擇、有競爭,歐洲的馬拉松不能苟且因循,若輸了跑手的口碑,日後很難吸引贊助商和跑手了。
到英國前,我先後在三間報館做了六年記者。體育版以外,沒有多少港聞記者懂長跑,結果每年的比賽翌日,港聞總少不了大字標題報N人受傷、N人抽筋、N人送院、N人留醫之類,再加一些奇裝異服的照片。不跑步的一般市民看報紙後,往往會覺得馬拉松是高風險運動,跑步很容易受傷,自然對比賽沒有甚麼好感。
並不是說,報紙有意抹黑馬拉松,只是對報館的編輯和記者來說,數字是最準確、最容易讓讀者明白的切入點,大字標題N人受傷,一目了然。報館找的評論馬拉松專家,往往都是運動科學的學者,馬拉松對城市形像、對居民生活,對經濟的效益,體育專家評論不了。
外國的馬拉松報導,不會凸顯有多少人受傷、多少人送院,反而感人的小故事有不少,例如:○八年有六個坦桑尼亞、肯亞一帶的馬塞人(Masai)參加倫敦馬拉松,為當地居民籌款,不少傳媒報導他們的故事。
倫敦馬拉松不單是比賽,也是大型慈善活動。菲迪普斯不是為自己跑、不是要爭取最佳時間,而是為他的戰友、為雅典人、為整個文明的延續跑。馬拉松的精神是犧牲,它是傳統、是文化、是價值觀、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若只把馬拉松視為競賽和體育項目,這是把馬拉松看得太簡單了。
今年是馬拉松誕生二千五百周年(馬拉松戰役於BC490年發生)。也趁這個機會,反思一下我們的馬拉松,除了讓參加者有機會創造PR、PB,是否還為香港創造了其他價值?回饋多少給社會?有沒有令香港變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