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手 陳家豪

認識陳家豪於YouTube。片段中,陳家豪正與日本選手福永基晴(Fukunaga Motoharu)鬥得難解難分。在最後直路,正當觀眾(包括旁述)嘆息這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年輕跑手將飲恨08渣打馬拉松半馬賽之際,陳家豪展現其驚人的爆發力,在最後幾步力壓對手衝過終點。視窗雖小,其感染力卻極大。

 

「當時我在想,跟你(福永基晴)鬥了21公里,難道會在這兒才放棄嗎?此外,教練及朋友在場邊給予我的提點及支持,亦使我能咬緊牙關去衝,在終點前超越他奪冠。」他歷歷在目的憶述。

 

其實,這樣的「末段比併」對陳家豪來說已是習以為常。在07年Nike10公里賽中,他以同樣的姿態在終點前壓倒同屬荃灣田徑會的紀嘉文贏得冠軍;又於08年New Balance Gold Coast 15公里的賽事中,僅以一步之差輸給意大利籍跑手巴撒里盧(Stefano Passarello)而屈居亞軍。「我跟他的大會時間同樣是00:50:16.85。但大會基於我們的晶片時間 — 0.3秒之差 — 而判他勝出。」 「是運氣問題嗎?」我問。他沒有怨天尤人,只道︰「他是一位非常厲害的跑手。」

 

歸根究柢,家豪指出往往能在最後衝刺而勝出的關鍵是教練的指導及訓練的成果︰「教練十分注重速度的訓練,指出如果沒有速度的話我們根本不能出外跟人比併。在我剛接受訓練的頭幾年,練習主要是圍繞一些高乳酸的運動,如800米及1,500米的短途跑。我從沒有甚麼留前鬥後的策略;每段也是全力以赴的跑,最後憑意志衝過終點。我想藉此感謝張志華教練及荃灣田徑會各師兄師叔一直對我的支持及提點。」

 

愛拚才會跑

 

鮮為人知,陳家豪十分熱愛足球,成為跑手前更曾代表大埔區參加十八區足球挑戰賽。愛跑步,源於好勝。「中四那年我在陸運會中參加了一項長跑項目,拿到第三名,然後被選入校隊參加其他校際賽事。對我來說,與一大羣人同場較量是一件十分新鮮刺激的事,而年少氣盛的我便下定決心去提昇自己,能永遠跑第一。就在此時,我人生的轉捩點出現了。我的一位學弟,現職水警的陳健輝,說我很有天分及潛質當上出色的跑手,問我有沒有興趣參與正統的跑步訓練。就是這樣,我加入了荃灣田徑會。」也許沒有多少「好勝」的人會接受學弟的「提拔」,沒有架子的家豪卻是例外。

 

他坦言,初出道時是為了得到勝利的喜悅及漂亮的獎杯才去參賽。「03年獲得了Nike 10公里青年組冠軍後,有幸能代表香港出戰台灣舉行的賽事。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十分光榮的事,我的練習意欲亦隨即增加。我決心去不斷突破自己的成績,能越跑越快。」那時才19歲的他漸成熟起來,培養出真正運動員的精神 — 突破自己的極限。

 

先苦,後未必甜

 

「拿這麼多爛銅爛鐵回來幹甚麼?它們又不是真金造的。」陳家豪的家人表面上對他的堅持與執著不甚贊同,十分擔心他的前途。「他們口裡如是說;其實,他們更擔心的是長期的訓練會令我變『殘』,有損健康。故此,他們時常留下足料靚湯給我,使我能『補番下』。」

 

前途問題的確令大部分香港運動員苦惱,甚至令他們在還未得到任何客觀成績前已放棄。留下的,亦只能在極有限的資源及支持下當業餘選手。「就以我所屬的荃灣田徑會為例;我們既不是甚麼大會,亦沒有任何機構支持及贊助,而只是一些長跑愛好者自發性的去組織活動,有時甚至自費去參與海外的集訓。」

 

為全職大學生的陳家豪,每天下午放學後除了訓練,還要當兼職,回到家裡已是深夜。「我很少在家吃飯,往往只能在『大時大節』跟家人歡聚。平時回到家裡,只能到他們的房間看看他們睡了沒有。」

 

「我雖是全職學生,我是自給自足的。兩三年前我的兼職是接待員,每晚9時10時才下班,然後趕到運動場練習,故只能在深夜時段吃晚飯。亦嘗試過吃完飯才去跑步,但行不通︰吃飽後還要消化吧!曾經試過在深夜甚至凌晨時分才走到街上跑步,當人家眼中的瘋子呢! 這亦是我喜歡跑步的其中一個原因。踢波要約其他人才能成事,而跑步則只需要一雙跑鞋,便能走到自己喜歡的街道或其他地方去跑。一面跑,一面察看四周的人物及風景。此外,跑步亦可是羣體的;三五知己一同跑山、在高處眺望香港風景的感覺是很有意思的。我們甚至會帶相機去跑呢!」他笑說,他們就如百丈禪師般「一日不跑步,一日不吃飯。」

 

他指出,在香港除了少數項目外,能成為全職運動員的人很少。比較理想的是能有一份教練的兼差,寓興趣於工作之餘亦有較多練習空間。「實際上要當教練也不容易。門檻很高,而且收入不穩定。所以在香港,運動只可視為嗜好。」擁有教練牌的他有幸現在能手執教鞭,兼職當教練賺取生活費。「現在的收入比以前做接待員時可觀,亦有多些時間進行訓練。」

 

身為現今香港半馬紀錄保持者的陳家豪亦曾「沉淪」過。在03年第一次受傷期間足不出户,為的是要「打爆機」。康復後重踏運動場,萬事俱備,欠的只有以往的運動意志。「要再投身去參與一件已放下了的事是十分困難的。為何跑步是這般辛苦的?當時我在想。回想起來,我真的差點便挨不過那關口而『誤入歧途』。」禍不單行,剛重拾意志的他卻又因操練過度而再度受傷。「那時比賽臨近,急攻近利的練習心態令我的「舊患」(這裡可以不用引號)復發,再度受傷。比賽是參與了,但成績並不理想。慶幸自己能在短時間內復元,走出谷底,更贏得那年的Nike 10公里賽。」

 

香港運動,停滯不前?

 

觀察香港體育的發展及變化,家豪指出雖然近年參與運動的人數持續上升,但是整體水平卻沒有明顯的進步。「是的,現在越來越多人跑步 — 單是08年渣打馬拉松已有接近5萬人參加。但是,有質素的跑手在水準提昇上的速度相對比較慢。以前參賽的人數雖少,水準卻十分高。回歸前在香港名列前茅的跑手多為外國人。為了能在比賽中爭一席位,本土運動員會很刻苦的去練習,不斷的去突破自己的成績。現在的情況可不同;外國人的參與相對比較少,前列的本土選手在這缺乏『外來因素』的環境下或多或少會持『已夠贏』的心態去訓練,水準的提昇可想而之。就如我現在的成績,對前輩而言,可謂平平無奇。」

 

「此外,香港近十年的經濟發展亦間接減慢了其體育水準的提高。令香港人,特別是年輕的一羣不能持之以恆的去參與運動的原因是他們有太多的誘惑 — 打機、逛街、看戲、吃飯、唱K這些比較消費型的活動已成為他們的必然娛樂,甚至是唯一嗜好。你看,以前在暑假期間『落樓下』玩的兒童多的是,現在他們大多只待在家裡『嘆冷氣』上網打機,認為流汗做運動是辛苦的事。我亦十分明白一旦沉迷於這些娛樂及生活方式便很難抽離因為我亦曾是其中一羣。」

 

相反,不運動的一羣可不明白運動員如陳家豪為何那樣熱愛運動;疲累、汗水、執著可換來甚麼? 「身心的快樂。運動員的快樂是建基於自身的突破而不是『身外物』。那能衝破自己的極限做出更好的時間的成就感是超乎言語的。從生理的角度看,運動時我們的腦會分秘出『安多分』— 產生快樂情感的化學物質。事實上,調查發現長期參與運動的人的自殺率遠較不做運動的低。我會說,做運動的人會比其他人樂觀、快樂、積極及有規律。」他笑言,自己從不曠課;但偶爾會因過度疲倦而遲到上午的課。

 

人生馬拉松

 

執筆時,陳家豪正積極為本年渣打馬拉松的全馬賽事作準備。「為何是全馬呢?」我問。「其實我及教練很早便有共識,認定馬拉松為我們的最終目標。要達到這目標,我們不可以『未學行先學走』,相反要一步一步的向這長遠目標進發。完成5公里、10公里的訓練及比賽後,我們會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然後才決定是否去挑戰半馬、全馬的比賽。這就如人生一樣;如我們由開始便『一步登天』定下太高的目標,得到的只是沮喪及失望。馬拉松的路程是42.195公里,途中亦可會遇到泥濘滿佈的路,唯有堅持及信心我們才可完成賽事。人生不就是這樣嗎?」

 

他坦承參加本屆渣打全馬的原因是寓賽於操,勝負並不重要。「希望能做出好時間、汲取經驗去代表香港出戰今年的東亞運動會及2010年的亞運。」

 

快樂的人生是充實、不迷惑而目標明確的。「不管多麼富有,沒有健康的身體我們只會『無福消受』。除了能增加肌肉及血管的柔韌性,減低爆血管的機會外,持續運動最大益處是促進心肺功能,令我們延年益壽。我們的心臟有如一台有限活動次數的機器。試想想,如果我們的心一分鐘少跳10下,一年便可少跳500多萬下了!這樣,做運動還不算可令我們有多些光陰去享受生活嗎?」相比起我們「正常人」每分鐘60-70的心跳,陳家豪的40多下可謂「非比尋常」。

 

「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跑遍五大洲,這理想不是太難達成吧?」仰望晴空,在人生路上才跑了24個分站的陳家豪已準備好踏上那更光輝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