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義 禮 智 信 與內臟之間的關係 (下)

「仁義禮智信」,第三個是
「禮」。禮對應的是火,對應的五臟是心臟,對應的四季就是夏天。《尚書》裡,提及「火曰炎上」,意指積極向上、明朗和進步。考量一個國家是否進步,在國際上有個重要標準,就是看這國家的國民有沒有禮貌。禮貌對應的是秩序,也就是指五倫關係。「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黃帝內經》)。這個心在身體裡有主導作用,是主神明的。心本來是在一個向上,非常開放的狀態,這是它的自然狀態。假如在不自然的狀態,病態是甚麼樣子的?病態就是仇恨。仇恨會傷心臟。因為一般的恨都是從心往外發的,而且它這種氣是往內聚的,特別容易導致心慌、心跳,冠心病等一系列的疾病。
 
禮緊跟著就是「樂」,禮樂是合在一起的。一個人的心要是處於一種歡喜的狀態,氣脈就特別容易通暢。我們觀察小孩,他一天到晚都是非常歡喜的。醫學家做了一個統計,三歲前的兒童一天平均笑一百七十次,心脈完全通暢,沒有疾病。古人稱之為純陽之氣,他是不會有病的。成人一天平均笑七次。中國人在全世界來說,笑的次數是最少的,一天到晚板著臉,笑容很少見,因為我們好像在這方面特別嚴謹。實際上不是,內心快樂,身體就通暢。反過來,身體好的時候,心態也是好的,所以把心態調整好,心臟的病就能得到緩解。
 
「仁義禮智信」的智就是說一個人的智慧。智慧對應的五行是水,對應的四季是冬,是冬天。智來自於哪裡?一個人要有智慧,第一要謙虛,即是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就是「兼聽則明」,就是聽,所以腎開竅於耳。一個人腎氣足的話,他的耳朵就容易聽進別人的規勸。腎氣足的人也有智慧。能聽進別人規勸的人,耳竅通了,腎氣就足。腎氣足了,他自然有智慧。
 
「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腎主骨,骨骼強健是腎氣足的一種表現。腎還主骨髓,我們都知道腎氣足的人,整個骨髓是充滿的,脊柱這個髓跟大腦是連在一起的,人就聰明、有智慧。相反,假如人經常把腎氣洩漏的話,他的骨髓就枯萎,大腦裡的精華就會倒灌進入骨髓,大腦就會不靈光,導致身體出現衰敗的狀況。
 
假如經常洩腎氣,就會出現兩個現象。第一是骨髓枯萎,就是容易骨折。我有為同學一年骨折了四次,實際上是好色,縱欲過度導致的 (過度的房事傷了腎氣)。第二就是腦力下降,記憶力衰退,喪失了工作、學習和人際交往的能力,成了一個廢人。人的骨髓若是不足的話,腦力、智力、體力、抵抗力就會下降。人體的腎精和骨髓就像我們身體的防禦系統,防禦大軍後勤的給養。假如這些給養軍餉全部給抽提沒有後,這個防禦大軍就會全面崩潰,以至於百病叢生,導致糖尿病、中風、子宮頸糜爛、子宮癌之類的,多種多樣的病都出現了。
 
心態上跟腎氣有甚麼關係?一個人腎氣真正足了之後,他的外在表現就非常謙卑,也非常容易把別人的意見聽進去。相反,腎氣不足的人會煩躁、不安,自我感覺壓力特別大。
 
「仁義禮智信」的信就是誠信的信。信在五行裡是屬土的,它在四季裡對應的是長夏,也就是夏天跟秋天這段時間。這是萬物孕化的時候,萬物孕化、所有事情的發展、升起和降落都是靠一個人的誠信。做事也好,做人也好,「人無信不立」,人要是沒有信的話,他是立不起來的。身體的狀態也是這樣的,假如一個人特別有誠信、特別篤實、行動力特別強,心裡從不計較,腸胃就特別好。反過來,特別容易計較的人的腸胃不好。
 
脾胃不好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思前想後、計較。「這這樣做好不好?那樣做好不好?出了這件事怎麼辦?」就是這樣下不定決心,猶豫不決。知識分子容易這樣,「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整天在思前想後,不可能做成事。
 
主四肢,四肢一活動,脾胃就強健。脾胃強健,胃口就好,吃飯就好,睡眠就香,就是能吃能睡。信在某種程度上指的是誠信,就是說到做到和行動力。很多人做事情思前想後,考慮的事情太多,到最後事也沒做,也把自己身體給弄壞了。
 
總結
仁義禮智信,實際上就是《弟子規》的濃縮,《弟子規》說明的就是仁義禮智信。《弟子規》也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現在西方有一種提法,叫做生活方式疾病,就是生活方式不對導致的疾病。我們用古聖先賢的教誨,約束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會避免很多疾病,甚至把很多病治好。這種治病方式不用花錢也不用吃藥,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古人有一句話,「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指天地自然規律的道理是應在我們人身上的。《弟子規》讓我們恢復仁義禮智信這五種正常的心理狀態,恢復之後,生理狀態也恢復正常,健康也就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