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 教練篇

沈金康
人人都說沈金康是典型「魔鬼教練」,但他「魔鬼」得有魅力,「魔鬼」得令人甘拜下風呀!不然,「香港之寶」黄金寶又怎會對他如此尊敬?
沈金康曾是上世紀70年代中國的最佳單車手。1980年,他在一次單車訓練發生意外,遭汽車碾斷了左腳。一場車禍沒有令他與單車緣盡。他性格堅毅,不當運動員,他跑去當單車教練。後來他擔任上海隊教練,成為國內第一位運用科研的教練。他以一條用金屬製成的左腿義肢支撐著身軀,綽號「獨腿將軍」。
1994年,沈金康到香港執教,把條件並不是最好的黃金寶打造成「亞洲車神」、世界冠軍。沈金康把他在國家隊執教時所累積的經驗應用在黃金寶身上,使黃金寶的成績突飛猛進。在94年廣島亞運會上,黃金寶獲得個人公路賽的第四名。當時黃金寶對沈金康說:「我要繼續下去,我想拿亞運會金牌。」沈金康回應:「我告訴你,你想拿亞運會金牌,就必須在今後的4年裡訓練16萬公里,即是每年4萬公里,每天100多公里,你辦得到嗎?」黃金寶毫不猶豫地回答:「只要你一天當教練,我就跟你練習!」由此可見,黃金寶對沈金康是何等「死心塌地」。
 
郭家明 1
自幼喜歡運動的郭家明中學就讀聖芳濟書院,當時獲選為籃球及乒乓球校隊。他兒時到大球場看過「南巴大戰」(南華對九巴)後,一生便跟足球結下不解之緣。1965年夏季,他參加香港足球總會舉辦的青少年訓練班,自此開始接觸足球,成為香港家喻戶曉的足球名宿。
退役後,郭家明成為足球教練,亦曾擔任香港足總技術顧問、國際足協教練講師、亞洲足協教練講師、國際足聯重大比賽技術研究小組成員。在他的教練生涯中,最令人嘩然的,當然是「五一九」事件。1985年5月19日,任香港隊主教練的郭家明率領港隊作客北京工人體育場對中國隊。港隊憑張志德和顧錦輝的入球,以2-1擊敗中國隊,令中國隊失去晉級參加世界盃的機會。當時,香港「勁開心」,而中國就「一殼眼淚」。
 
于立光 2
來自哈爾濱的于立光來港近15年,現任香港武術隊總教練。于總曾為香港培育出多名世界冠軍,並見證了武術在香港愈來愈普及。在08年,他說:
「香港是多種文化匯集之地,中華武術是中華體育和中華文化富有特色的組成部分,我在香港遇見很多希望學習武術的外國朋友,武術在這裡受到了各國朋友的喜愛。」
于總的成就不光在於他奪得精英教練獎、最佳教練獎及傑出貢獻獎,最重要的是他真心為港人推廣中國傳統武術。
 
陳智才 3
這年頭,「土炮」教練真的買少見少。人稱才叔的陳智才在80年代初已立志要做羽毛球教練,82年銀禧體育中心 (體院前身) 開幕時,他已是球員身兼助教。於91年退役,才叔在95年出任教練。每逢大賽,才叔例必自創金句為球員減壓。在06年多哈亞運,他想出八字真言:「輕裝上陣,創造奇蹟。」結果王晨和葉姵延包辦了女單金、銀牌。
這位深受港隊隊員愛戴的教練將於三月底辭去總教練一職,正式「掛拍」。
惠鈞 4
在惠鈞的帶領下,乒乓球港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生於1963年的惠鈞曾是國際級乒乓球運動員,他在1983年進國家集訓隊,同年獲第5屆全國運動會乒乓球比賽男子單打冠軍。在其後的比賽,惠鈞「小李飛刀,例不虛發」,拿獎拿到「手軟」。
1998年,曾任中國國家男子乒乓隊教練的惠鈞被派去香港隊執教。數年間,乒乓球隊在各大小賽事均奪得好成績。乒乓孖寶高禮澤和李靜更為香港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獲得男雙銀牌,以及在2006年多哈亞運會上奪得男雙金牌。
 
蔡玉坤 5
一位教練之所以出色,除了他的訓練方式夠「魔鬼」,還要計劃周詳。已有10年總教練經驗的蔡玉坤認為,培訓一位運動員需要很長時間,一支球隊不能單靠兩、三個人打出成績,一定要讓不同年齡的球員全面發展。幸好港隊有老中青三代球員,無需擔心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難怪去年東亞運,香港壁球隊一共奪得7金5銀佳績,名符其實「創造傳奇一刻」。對此,這位土生土長的教練功不可沒。
 
石振達 6
「排球之父」石振達目光長遠,早年
已認定排球運動大有發展空間,於是他在1951年成立港九排球聯會。他的
「威水史」包括創辦世界女排超霸盃、將排球普及化、培育香港國際教練及裁判。時至今日,排球能夠成為全港各大專院校及中小學的「主流」體育項目,石振達實在功不可沒。
1977年,中國女排首次出國參加國際賽。當她們來港競逐世青賽時,石振達發現中國隊平日練習所採用的國產排球是不合乎國際賽規格的,因此他立即聯絡霍英東先生,合資送一批符合國際標準的日本製排球給中國隊作練習之用,以提升水平。原來,中國女排能夠「威盡全世界」,石振達也勞苦功高。
 
艾培理 (Rene Appel) 7
若說李麗珊是一件犀利的武器,荷蘭籍教練艾培理 (Rene Appel) 便是最了解及最懂得使用這件武器的人。珊珊17歲開始參加比賽,19歲成為香港代表隊成員,教練是艾培理。
珊珊坦言她初當風帆運動員時,艾培理習慣以教練的單向式溝通向她講解訓練,所以她跟艾培理的關係不佳,常有拗撬。後來大家合作久了,願意互相溝通,成績便逐漸好起來。無論如何,香港廣大市民均十分感謝艾培理。沒有艾培理,哪有香港史上第一面奧運金牌?
 
葉問 8
很多人認識葉問,是因為「畀面」李小龍或看了全宇宙最好打的甄子丹那部《葉問》。事實上,這位獲譽為
「一代宗師」的師傅於50年代在香港發揚詠春,桃李滿門,傳人有黃淳樑、李小龍、長子葉準及次子葉正。
葉問宗師早期先後在深水埗海壇街和油麻地利達街授徒。晚年,他最大的心願是集合同門組織成立一個聯會,發揚「詠春拳」。詠春體育會在 1974 年正式註冊成為非牟利有限公司。
 
蔡德培 9
有「香港柔道之父」之稱的蔡德培是一位運動家及教育家。他自小體弱多病,七歲開始學習中國武術強身。後因八一三戰爭而來港繼續求學,課餘時間鍛練舉重及健身,在1938年曾獲香港「健身及舉重錦標賽」冠軍,又考獲拯溺章。
後來,他因舉重受傷而改練柔道,並積推廣柔道運動。1958年,他在「鐘氏健身院」開辦第一個柔道班。1960年,他創辦了「南華體育會」柔道班及擔任總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