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推銷員 – 麥敬年
PROFILE
麥敬年 Jonathan McKinley
1983年由英國移居香港,加入香港政府,至今已經27年,曾經出任多個政府部門,包括香港特區行政署、商務及經濟發展局,08年12年出任民政事務局康樂及體育科副秘書長,正式和香港體壇結下不解緣。
足球果然不只是足球,三月中出爐的足球顧問報告書,開宗明義話足球能夠手牽動人心,於是有關當局索性大刀闊斧推廣足球,一於要將香港足球搞上去。
報告書厚達百頁,認真之處可見一斑,但波始終要用腳踢,當然不能紙上談兵;今番這一份報告書,究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機遇,還是新瓶舊酒的三幅被,暫時不得而知。
但見政府今番在報告前後的心機實在也費了不少,態度正面、計劃長遠、做法積極,這一切一切的良好印像,都是以往本地球壇所欠奉的,因此實在令球圈內外有點未出發先興奮之感。
看來這個足球搞得上去的話,受惠的不只香港球壇,也自然包括香港政府,所謂足球好,香港好;特首還是很回味09年1212的香港普天同慶日吧?!
作為圈中一份子,政府的第一道力是令人動容的,尤其是當中的其中一位牽頭份子 – 麥敬年,本來就是超級球迷。
踢勻全港九
麥敬年,有着中國人的名字,說著沒有懶音的廣東話,甚至會將Keymansoho的標題高聲朗讀的一位英國人,除了他的藍眼睛和一頭銀髮外,麥敬年根本就是一個香港人,有著河國榮的親切感。而令球迷們份外受落的,是他在香港踢過的波比起在英國的年代還要多,而他對港九新界球場的熟悉度,並不是來源於公式的官方巡視,而是真真正正的落場踢;據他說,在香港的二十七年來,已經踢勻港九各大小球場:「只有一個場仲未踩過,就係香港大球場,睇怕要踢,都係要自己book先有機會咯。」
從任何角度來看,這次的足球顧問報告書,由這位香港通麥sir來擔大旗,實在理想不過。政府這一仗,未開波已經贏咗個陣。
生於英國劍橋附近的一個小鎮Bourn,小學階段的麥敬年,已經是一個足球發燒友,雖然小鎮只有不到一千人口,但能夠成為校隊的隊長,總是有些個人之處吧:「那時校長也是球癡,常常載我們一班四處去踢波!」
「但踏入中學時,媽媽為我揀了一間沒有足球隊的學校,我就被迫放棄了足球,反而加入了欖球隊和木球隊,直到讀大學才有機會踢番波,但都已經過了發足球夢的日子了,純粹友誼一番,就是估不到多年後自己的工作又再圍繞足球。」
80後共鳴
麥敬年83年來港,之所以會一畢業就離鄉別井,原來皆因反叛。
「那個80年代是戴卓爾夫人做首相的日子,我們那一代熱血青年個個看政府不順眼,所以一早就立志日後要出外闖天下,就是如此就越洋投考了香港的政府工。」
曾經滄海,麥敬年說所以他對現在的香港80後一代有深切的共鳴。同一個語言,同一個夢想,麥敬年與年輕一代的球迷應該很好傾。
「初到香港,我就已經入場睇波,當年見到胡國雄確實令我刮目相看,原來香港也有不少好波之人。但我最大癮還是落場踢;初到貴境時人生路不熟,卻被一支名叫德國明星隊招攬了。這支球隊的班主就是羅倫士,日後在港會舉行的七人賽中,那支羅倫士明星隊就是他做搞手的。德國明星隊有趣之處是夠晒大都會,球員來自五湖四海,印度、丹麥、德國、香港等等,真的乜人都有,大家齊心踢友誼league,成績還算不錯。」
足球成為了麥敬年融入香港的捷徑,球場內外都認識了不少朋友,有一段時候,他更是每個周三晚必定去到牛津道石屎場,與一班的士司機組隊,後來踢得投契,又成立了一支牛津道球隊。
過招兼交流
「工作上我們政府同事也常借足球聯誼一番,踢得工餘場多,有次我就建議大家不如組隊吧,於是就由一班同事們組成了DYNAMO這支球隊,當中不同政府崗位的同事也有,踢得不亦樂乎。」
可惜這支政府DYNAMO後來不知是否工作繁重,政府人員愈來愈少,活動也愈來愈少。筆者強烈建議麥敬年積極重現這支球隊,試想想若果球迷們可以約戰戴拿模,實在是絕佳機會去好好進行官民溝通,互相交流一下。
聽意見最佳的地方,未必是會議室,也可以是球場。
「政府以往其實也有足球代表隊,97之前我們就每年與澳門隊進行一年一度埠際賽,踢足12年,當中香港隊只贏過一次,與大港腳的成績剛好相反,有點丟臉。」
麥sir一口流利廣東話,原因固然是多得香港長大的太太功勞,但另一方面,他也確實早已參與本地的足球事務。
「過去十年,每個禮拜一的六點,我都會到足球總會參與紀律小組的工作,當中建立了對香港足球的進一步理解,及認識了很多圈中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