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馬拉松後的一些思考


馬拉松後,無論在網上討論區、電台節目、Facebook、博客、傳媒記者、還是茶餘飯後,都有馬拉松的討論。每人都對馬拉松有不同反應,傳媒覺得馬拉松很危險;一般跑手怨賽事難度太高;精英跑手年年不屑,那些到青馬大橋影相的一般跑手。
筆者隨便挑了五項,坊間流行的意見討論,希望提供一些Food for thought,讓大家進一步思考,香港應該怎樣辦馬拉松。

意見一:田總的職員很努力,批評比賽對他們不公平。
回應:董建華、曾蔭權也很努力,但我們還是要批評他倆。
我以前也傾向接受現實,若「鋤冧」田總,恐怕連跑的機會也沒有。直至有機會看過、跑過安排得很好的比賽,我才改變了想法。
為甚麼香港地鐵全世界最有效率?因為延誤五分鐘就是新聞!若跑手對田總有多點壓力、對比賽的要求高一點,是可以鞭策比賽進步,所有跑手都可以受惠。

意見二:「三隧三橋」的高難度是香港特色,有外國跑手因為這樣才來香港跑!
回應:聽到「三隧三橋」,我還以為是繼馬時亨年代的「五隧一橋」債券後,財政預算案的另一新產品。若外國人要挑戰難度,怎樣也會選長城馬拉松,這個才是真正的挑戰!
大城市馬拉松有橋、有高速公路、有隧道無可厚非,但一條都夠了,來來去去都是上橋落橋便會很重覆、很悶,跑手的親友也無法來打氣。
香港最吸引的景色,一定是我們的海港、街道兩旁高聳的大廈,及我們的風土人情,這些才是獨一無異的賣點。

意見三:跑馬拉松很危險,猝死機會率高。
澄清:完全錯誤。
應該說馬拉松是容易受傷的運動,而不是危險的運動,即使操練不足,只要
「唔好死頂」,最多也只是腳痛和完成不了比賽。
大家有這種印象,多得那個家傳戶曉的希臘傳說,及報章的大字標題。事實上,馬拉松運動的死亡率極低,渣打馬拉松辦了這麼多年,參加的總人次達數十萬人,但這麼多年來,只有一個半馬跑手在比賽中不幸去世,渣打馬拉松的死亡率只是數十萬分之一,怎樣看也不算高風險。
猝死也不是只有馬拉松才發生,各地足球聯賽和NBA,偶爾有職業運動員在比賽中猝死。職業球員為數遠遠較馬拉松跑手少,以比率計算,職業足球員的猝死率,並不比馬拉松跑手低。

意見四:太多人跑、塞住條路、隨時被人鬆踭,應該限制人數參與。
回應:多人參與的十公里和半馬比賽,便會出現這些問題,但這些問題可以解決。相反,賽會應該增加全馬拉松名額,讓多些人有機會感受馬拉松,既然賽事稱為渣打「馬拉松」,總不能十公里三萬七千人,但馬拉松只有八千。
無論十公里和還是全馬,只要在起跑區設不同的時區,快跑手站前一點、慢跑手留後一點,便可以解決一點問題。防止跑手不自律、擅自越級「升呢」,大會可以考慮發不同顏色的號碼布作識別。
倫敦街頭也很窄,大會的安排是,把四萬六千名跑手安排到三個起點出發,三組人在五公里左右匯流,以減輕頭五公里的擁擠。

 


在不阻賽道的情況下,停下來拍拍照也無傷大雅,還可以跟巴塞隆那及都柏林的圍觀者接觸。

意見五:馬拉松是要認真競賽,不能讓馬拉松派對和嘉年華化,最討厭是那些到青馬大橋和西隧便拍照,阻塞通道的跑手。
回應:嘉年華化、派對化與認真競賽沒有衝突。倫敦馬、紐約馬,既是過百萬人參與的街頭派對,又是全世界的五大比賽。
以嘉年華和派對方式搞馬拉松是很好的方法,讓普羅大眾感染馬拉松的魔力,馬拉松變成煙花和花車巡遊式的盛會,政府才會肯封多一點路。
若馬拉松只是為了給認真的跑手比賽,是很難要政府犧牲其他市民的方便,封多一點路段給你跑。
若不想跑手在青馬大橋拍照,不如一起爭取把賽道放回市中心,讓百萬市民沿途為你鼓掌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