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泳以腿作鞭


「打腿」,「踢腳」,「揼腳」都是形容捷泳腿部動作的常用詞匯。「打腿」一詞很「京腔」,在國內游泳書本常見,意謂用雙腿去「打」水,從而製造推動力及幫助身體平衡。

由於中港交流頻繁,「打腿」二字近二十多年漸漸流行於本港泳界。不過如何「打」法才可「打」出動力來,可要花點時間去解釋了,單看字面並非那麽容易意會。「踢腳」則是廣東白話,相信來自踢球、踢毽等動作。在游泳課堂中講及「踢腳」,學員很容易便聯想到踢球的腳法。初學者坐在池邊「踢腳」,眼看雙腿,很容易便仿效球員,把「水」當球來
「踢」,好不開心,效果尤佳。不過當學員俯浮「踢腳」時,由於身體位置相反,若然真是「踢」的話,問題便多了。小腿屈曲過多、
「鋤頭腳」等問題隨之而來。「揼腳」相信是廣東俗語,所為「揼蹄揼爪」,即提高下肢用力向地上踏之意。那麽用「揼腳」來形容「狗仔式」的腳法較形容捷泳腳法更為站切。名不正則言不順,筆者還是覺得英文用“flip kick”,中文譯為「揮鞭腿」去形容捷泳腿部動作最為貼切生動。其實「約定俗成」,任何名稱只要大眾明白便可,筆者不是語文專家,前文所述對沿用已久的「稱謂」絕無貶意,只是從不同角度去考慮改善與學員溝通的用詞。

「鞭」是中國十八般武器之一,分軟、硬兩種。硬鞭多為金屬如九節鞭、十三節鞭,而軟鞭則屬皮革類,有長有短。
「揮鞭腿」是形容泳者下肢的動作有如一條「長鞭」。用鞭者快速上下揮動手握的一方製造「震波」,力量隨即由一方傳到另一方,「鞭鞭有力」兼且頗具殺傷力。「揮鞭腿」也是如此,「力」由臗關節開始,經膝關節及踝關節帶動小腿
及腳掌,左右腿有節奏地輪流上下打動,提供前進動力。

筆者喜用「揮鞭腿」去形容捷泳的腳法,有三個原因:
(一) 教學上容易講解
捷泳腳法的教授,由陸地模擬練習開始,由淺入深,其後達到平浮前進,最終再進行速度與耐力訓練。過程中涉及多項教學練習,容後再和大家分享。捷泳腳法最基本的步驟由膝關節微曲把小腿提升開始,然後把踝關節蹬直,腳板向天,腳尖指向後方,腳踭僅僅露出水面,再由臗關節帶動大腿發力快速向下壓,以提供前進動力,然後直腿放鬆輕輕帶回水面,如是者左右更替進行。教學重點在於要求學員:

1. 由臗關節帶動大腿發力,尤如揮鞭一樣由鞭頭開始。
2. 膝關節及踝關節要柔軟地上下移動,令下肢尤如皮鞭般起
 伏蛇行。
3.腳板朝天,腳尖向後,讓鞭尾發揮最大力量。

由於大家對皮鞭的運作略具認識及已有印象,相信不難模仿,亦不難理解,練習時望能較易掌握其重點。

(二) 觀察上容易分析
我們以甚麽準則去評定泳者腳法的水平?速度當然可作效率及體能的參考,以「揮鞭」的理念去觀察泳者腳法質素的得失好壞,亦可算是有據可依。我們不難發現泳者常犯的錯誤正是「不見鞭」。

1. 下肢由臗關節開始完全蹬直,全無「鞭」的形態當然失敗,前進不得。
2. 泳者屈膝過大,純以小腿「打」水,「鞭」斷了,何來推進力。
3. 腳尖指向池底,如「踢球」般做成「鋤頭腳」,「鞭尾」不見了,必然乏力推進。
4.「鞭幅」過大,做成壓水過深,破壞了流線體形,阻慢前進。

(三) 自我測試容易為之
泳友們不難透過以下自我測試方法,看看自己捷泳腳法是否正確。

1. 身體俯伏平浮於水,雙手放在大腿旁,慢慢踢腳,雙手感覺大腿有否移動,若不移動意為「揮鞭不成」了。
2. 自我感覺臀部是否時常保持在水平面,亦可嘗試把浮板放於臀上看看能否拖行,若浮板隨你前進,你的平浮位置尚佳。
3. 耳聽水聲,若聽見打水之聲,大有可能抬腳過高,試向下調節至打水聲消失為止。
4. 俯伏床上模擬踢腳,若腳尖打到床面,「鋤頭腳」成數很高,宜及早改善。

 

捷泳腳法,雙腿左右輪流移動,與我們走路極為相似,因而容易學習,為初學者入門首選。引用「揮鞭」理念,讓泳者把自己雙腿變成雙鞭,動作節奏有序,發力點易於掌握,再配上多款教學練習,學員若能用心鍛鍊,短時間內可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