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體育館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香港體育館(亦稱紅磡體育館,簡稱紅館)正式啓用。當時由香港總督尤德爵士主持啟用儀式,並由電視直播過程。

早在一九六零年代,市政局已計劃在香港興建一座符合國際標準的室內體育館,而當時首選地點是香港島。可是香港島並無合適選址,於是市政局決定於九龍紅磡灣填海地上,於紅磡火車站側,興建紅館。在一九七三年三月開始地基工程,但直至一九七七年才正式展開工程,一九八一年八月完工。在一億四千萬港元的建築費中,市政局撥款支付了二千三百五十萬元。

紅館一直由市政局管理,直至二千年市政局解散,才改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紅館側的附屬大樓,在落成時曾設有一間酒樓,但現時已停止經營。而紅館外的露天廣場,可供進行相關活動。

外型獨特的紅館像一座倒置的金字塔,設有一萬二千五百個座位。場館的室內結構沒有任何支柱,這既使觀眾視線不受任何事物阻礙,也充分利用一千六百八十平方米的空間,而場內天花懸掛的電視放映系統在當時甚為先進。早年香港缺乏大型室內表演場地,被視為全港最觸目的建築物之一的紅館自啟用後,逐漸取代同類型運動場地如伊利沙伯體育館、利舞台及九龍的大專會堂(現稱大學會堂)等表演場地,進行體育比賽、演唱會、綜合性節目及選美等活動。

雖然名為「香港體育館」,但很多人說紅館像音樂廳多於體育館。其實,紅館之所以變成音樂廳,背後是有段小插曲的。一九八零年代,大昌電器部替羅文申請在紅館辦演唱會,申請不獲批淮。當時韋基舜積極爭取,並聯詻當時還是政府官員的彭沖 (現在是港協暨奧委會義務秘書長),最終申請獲接納。自始,香港歌手都視「在紅館開show」為演藝生涯的里程碑。現在,由於新晉歌手即使唱片銷量僅數萬甚至數千也可以在紅館表演,紅館已經不具備從前的吸引力。

雖然近年香港不斷落成新的室內大型表演場地如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及亞洲國際博覽館等,但由於紅館在交通配套、地理位置、場地設施及座位數量等方面仍佔有一定優勢,故依然甚受主辦機構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