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華仔寶 譚偉洋、羅意庭

傳媒人看譚偉洋(阿洋),總是有點「睇住佢大」的感覺。還記得十年前他帶領其母校成為學界「三冠王」,在球壇嶄露頭角。他以16歲之齡加入港隊,成為最年輕港隊球員,後來更贏得「亞青籃板王」美譽。轉眼間,譚偉洋已經由「學界波神」搖身一變當上春風化雨的老師。這麼多年來,阿洋一直努力不懈,是港隊的中流砥柱。
如果阿洋是「勤奮型」球員,羅意庭(阿庭)就一定是「天才型」球員。12歲入選NIKE League,一鳴驚人。雖然只有175cm,但是憑其速度、體力、爆炸力和驚人意志,令阿庭成為當代最火紅球星。對,是「球星」,不是「球員」。觀眾愛剎他,尤其是當他「入樽」時,甚至連Lebron James看過他的表演,也封他為「入樽王」,亦有圈中人指他已經超越一代控衛潘志豪。
一位是195cm的「巨人」,一位是175cm的「彈弓人」,相差20cm,但是兩人都是香港當代首屈一指的籃球員。


可以簡述一下你們的籃球之路嗎?

庭: 小時候的我甚麼運動也愛玩。有天爸爸買了一個籃球回家,加上當時愛看《男兒當入樽》,所以就開始打籃球。12歲,報名參加NIKE League。NIKE League出名勁人多,自己年紀又小,所以起初只是抱著一試無妨的心態,誰知竟然入選,也就產生了「原來我也okay喎!」的想法,慢慢就愛上打籃球了。16歲開始打甲一,17歲加盟南華。

洋:小學我已經是籃球校隊,不過當時年紀小,講不上是甚麼認真的事。由細到大我也是「大肥仔」。中一時我大約高173cm,40吋腰、重200多磅!中二加入學校籃球隊,15歲報名參加首屆NIKE League,有幸被教練挑中。16歲開始打甲一,很有印象是16歲,因為那時我的朋友都愛打桌球,但是我卻「未夠秤」入桌球室,哈哈。20歲加入南華,直至現在。

最難忘的比賽經歷?

洋:第一年代表浸大參加大專盃決賽。賽前我們被一致看淡,因為我方獨我一人有參加甲組聯賽,而對手卻有數位港隊及甲組球員坐陣。最後,由於球證的某個判決,令我們由打和變成贏。贏波不是我一人的功勞。不單止是我,連教練也認為當天我隊的每位球員,特別是外線,全部都發揮出色。事實上,正因為我的隊友名氣不大,更令對手摸不清他們的實力,說起來也是件好事。

庭:我的最難忘賽事有兩個。第一個大概Form4,Form5時,參加九龍區學界賽,對英華書院。當時我的對手中有好幾位港青球員坐陣,所以賽前我們被看低一線。結果,完場前幾秒,我校竟能反勝一分,戲劇性十足!第二場難忘賽事是海峽盃決賽,業餘性質的港隊竟然擊退職業隊福建潯興。總的來說,我認為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取勝所得到的喜悅和滿足感,比起大勝對手廿分更大。

你們分享的都是開心的經驗,有沒有甚麼難忘的慘痛回憶?

洋:代表張振興(伉儷書院)對St. Joseph的一場學界籃球決賽。賽前我們以為會贏,但最終卻落敗。很不開心,還哭了。我感到很自責,因為我是隊長,而教練老師對自己又有期望。後來有位老師說了一句令我畢生受用的話,「要學識如何輸」。世界上沒有長勝將軍,輸是必然的經歷。要從輸當中,學懂欣賞對手所付出的努力,和檢討自己。當了老師以後,發現我的學生和以前的自己有幾分相似:一樣心智未成熟,執著於勝負得失。所以我常常以這句話鼓勵他們。要知道輸贏都是個寶貴的經驗,而這些東西是難以在書本上學到的。

庭:所有贏波的喜悅也是由輸波的經驗中累積而來的。輸波固然不開心,但是我很快就能復原過來。因為我會檢討,找出輸的原因。如果是人家打得好,我會心服口服;如果是自己表現不好,我會努力改進,令下次贏得更精彩!

有沒有遇過運動員的樽頸位?

庭: 第一個是小學升中學時,爸爸過身了。那時剛剛愛上籃球,開始對它有夢想、有憧憬,但是一下子甚麼都沒有了。人變得迷惘,感到一切也再沒意思。後來是時間沖淡吧,幾年後才慢慢走出陰霾。第二個黑暗期是加盟南華初期。也許是小時候太順境了,加入南華後才頓覺自己未夠好,甚麼都不懂、又不知如何和隊友合作,感覺很無知、很一無所有。靠著隊友和教練的提點才慢慢撐過來,現在還是努力學習中。

洋: 應該是約莫19歲吧。那時每天也要練波,又青年軍,又香港隊、又甲一、又校隊,辛苦得很,開始問自己「為甚麼?」。我又不是職業球員,為甚麼要投放這麼多時間?打籃球容易受傷,練習後又要敷冰,何苦呢?後來和隊友與教練傾訴,他們勸我受傷就不要勉強自己,又開解我說:「你有能力,人家才這樣要求你」。回望,我很慶幸當時沒有放棄,也令我明白和人溝通,有助自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