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堅教室
青訓很難嗎?
關心本地足球發展的人,都意識到青訓的重要性,但如何實行似乎是一個大難題。我理解當中有不少困難和局限,但這些困難和局限是否無法跨越的障礙?很多球隊或教練,包括我自己,遭遇到最大的局限,不外乎場地、球員和資金。這些問題要解決並不容易,但這些問題不能立即被解決,又是否代表青訓「無得做」呢?

香港地少人多,球會及足球學校不少,但大都沒有屬於自己的練習場地,公用球場亦似乎供不應求。不過,我網上預約場地時,發現其實仍有不少場地空檔,而且我經常都能夠成功預約到日間的場地,證明公用場地是極佳的解決辦法之一。當有人認為沒有球隊專屬場地難以安排練習的時候,其實可行的方法仍是存在的。
「有潛質的球員太少!」
沒有球員天生就「好波」。作為一位教練,必須明白足球是一項分工合作的團體運動,每一個位置需要的球員種類皆不同,未必每個都要像C.朗一樣。如果能夠把一個跑得挺快的小孩,訓練成一個懂得以高速落底長傳的翼鋒,就算沒有高超的盤扭技術,也能為球隊貢獻良多。因此,用心培育年青球員,哪怕來的時候一無是處,讓他在離開時有一、兩項過人之處,已經是成功的青訓了。

外國的青訓有設備完善的足球學校,教「踢波」又供書教學,但青訓又是否只能以這種形式去辦呢?如果有心辦好青訓,就算條件不夠別人好,也可以「有幾多做幾多」,沒有專用球場就租球場,沒有草場就租硬地場,訂不到晚間的球場就在清晨或下午練習……「大有大做,小有小做」,小孩子能夠在做訓練中提升技術,才是大前題。
球員心態
然而,很多球員都不懂珍惜練習的機會,例如一週三課操練,可能會選擇性出席其中一兩課。就算有良好的環境和資源提供,球員本身是否重視訓練,亦是青訓教練遇到的主要困難。試問沒有練習、沒有準備,又如何提升自己的水平呢?因此,不論球會、教練、還是球員,是否「有心」才是青訓成功的關鍵。
五個人的世界盃
最近我的仔仔參加了班際足球比賽,平常不踢球的他突然跟我說要和同學一起「練波」,使我十分驚訝。起初以為是學校舉辦的足球訓練班,誰知原來只是幾個同樣是門外漢的小孩子,每天早上十時到「街場」練習。在沒有教練、器材、預訂場地、制服的情況下,五名小孩子憑的只是一顆渴望勝利的熱心和幾個自備的足球,就組織起練習來,頓時令我對青訓成敗的關鍵有所啟發。周星馳在《食神》中也說過:「一字記之曰:『心』!」

基本上,防守除了一般的技巧運用之外,對球場內環境的了解,亦非常重要。掌握球場上的實際情況,再因應變化,來決定阻止對方進攻的策略,有不少技術上的要點應該注意。
掌握自己當時的位置在球場上不同的位置,防守時採取的策略亦有不同。例如前鋒在防守的時候,主要是聽從後方隊友的指示,儘快「遮線」以減低對方對己隊造成直接傷害的機會。當然,中場位置跟後衛在最後防線上採取的防守策略也會不同。因此,球員防守時必須最先留意到的是自己的位置。
阻擋持球者在面對對方控球的球員時,必須儘快走進他跟我方球門之間的直線之上。走到這條線上,我們稱為「遮線」,這樣做是為了阻擋對方直接得分的最短路線,令他必須選擇繞過自己的迂迴路線,並使對方停止盤球前進,增加了對方將球運到我方球門前的時間。
留意跟對方的距離面對控球球員的時候,必須注意跟他之間的距離。太近,容易被對方大步推過;太遠,即喪失了阻擋的意義,給予對手更多空間推進或使他傳球的角度變得廣闊。
必須有耐性做到遮線後,能夠拖延對方的進攻,已經是第一步,令對方不能立即進攻。然後,保持耐性,等待機會轉守為攻,不用急於搶奪對方的控球權。
確保雙腳能配合反應快速移度為了確保自己能跟得上對方的動作,雙腳首先不可平排而立,以前後腳作準備,則有轉身;同時,只以腳尖觸地,不單使轉身靈活,也方便自己隨時起跑。
採取主動防守方要看攻方的動作才作反應,本來是屬於被動一方的,但只要配合隊友的支援,讓對方向某個預計好的方向推進,讓他走進一個較狹窄的空間裡,再侍機搶球,這就是防守的主動性。
防守球員必須明白,當自己阻止對方的進攻時,其實已經改變了控球者當時的選擇。另外,防守球員不用急於把球搶過來,不讓對方輕鬆越過自己,已經算是非常成功的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