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車神──歐陽若曦
「執到寶」是筆者一邊做訪問,一邊在腦海浮現的三個字。
8歲開始玩小型賽車,十年內贏盡北美頂級大賽的冠軍。轉戰賽車壇,贏得兩屆保時捷盃總冠軍、三次澳門格蘭披治大賽冠軍,還成為首位出戰勒芒24小時耐力賽、全季FIA國際車聯世界錦標賽和WTCC世界錦標房車賽的中國車手。
明明在異鄉出生和成長,卻因為自覺流著「香港血」,所以回流返港,令香港陰差陽錯地出產了一個世界級賽車手。
這不叫「執到寶」,應該叫作甚麼?
各位先生、女士,未來廿年最值得留意的名字──歐陽若曦。
歐陽若曦 Darryl O’Young
出生日期:1980年3月26日
賽車年資:22年
興趣:賽車、滑雪、高爾夫、音樂
簡介:加拿大華僑,父母均為土生土長香港人。在業餘車手的爸爸影響下,8歲開始迷上賽車,此後十年贏得多項北美小型賽車獎項,包括加拿大全國冠軍、美國全國冠軍等。廿歲入讀美國Russell賽車學校,轉戰賽車。曾三度勇奪澳門格蘭披治大賽GT盃冠軍和兩屆保時捷亞洲卡雷拉盃總冠軍等殊榮,被封為「波子王」。2010年,Darryl告別「波子」,加盟車隊Bamboo Engineering,以雪佛蘭(Chevrolet)成為首位出戰全季FIA國際車聯世界錦標賽和WTCC世界錦標房車賽的中國車手。在五月的WTCC世錦賽意大利站,他力壓各國強手摘下亞軍,創出華人車手最佳戰績,更被歐洲評述員點名嘉許。
三歲定八十
問:聽說你十二歲時已經決定要當職業車手?
答:早在三、四歲時,我就開始到賽車場看爸爸比賽。到了八歲,我開始玩小型賽車,不久就取得一些地區性比賽的獎項。十九歲,正式轉玩房車。小時候玩賽車,沒有太大壓力,但到了十二歲時開始想認真地接受訓練,畢業後又順理成章地成為車手。一切來得很自然,賽車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問:賽車對你來說,有甚麼魔力?
答:我記得8歲──剛到合法年齡──首次玩小型賽車。一下車就笑,很開心。即使到現在,不論輸贏,每次賽後我也覺得很開心,很滿足。
問:玩賽車已有廿二年了,最難忘的賽事是甚麼?
答:每個事業階段也有其最難忘的事情。例如15歲那年,有次比賽表現差勁,失望感覺依然記憶猶新。若說最開心和最不開心的經歷……都是和澳門有關。從小就看澳門的賽事,對華人來說它是一等一的大賽。記得2004年我首次到澳門參賽,當時表現很好,名列第二。但到最後一圈時,我撞牆,最後只能以第八名衝線。次年,我竟然在同一比賽贏了冠軍!事業上常常遇到這些事──不開心成就開心。
問:你喜歡參加街道賽還是賽車場的比賽?
答:我喜歡跑街道賽,特別是澳門。現時,新加坡、歐洲也有不少新賽道,賽道很闊,設計安全,反而沒有刺激感。澳門的賽道幾十年都沒有變過,很有歷史性。而且設計又快又窄,富挑戰性,贏了會格外有滿足感。
問:那你喜歡參加耐力賽,還是競速賽(sprint-race)?
答:兩者是很不同的比賽,實在難以比較。Sprint-race競爭激烈,很有挑戰極限的感覺;耐力賽講team work,不鬥快,更要保護賽車。我兩種很喜歡,兩種比賽也會參加,而我也很滿意這種平衡。
車手必備條件
問:如何區分職業和業餘車手?
答:賽車運動包含兩樣元素,一是車手本身的表現,二是贊助商的支持。賽車的洗費高昂,如果沒有贊助商,車手根本無法出賽。故此,職業車手和業餘車手的分別就在於前者能有足夠的贊助,車手毋須自費出賽以及有糧出。當然,車手必需經過業餘的階段,才可以當上職業車手。以本人為例,我十歲開始接受贊助,但一直至2003年,才總算有full sponsor,正式踏上職業車手之路。
問:賽車總是給人一種「有錢人玩意」的感覺。
答:很多香港人和中國人都覺得有錢人才會賽車,很少人想到車手是需要贊助的。2001年我在珠海比賽,竟然有人問我「為甚麼要贊助?自費不就可以嗎?」多麼奇怪的想法。(笑)幸而,現在香港和內地的想法都慢慢改變。
問:車壇向來是歐洲人的天下,亞洲人面對怎樣的困難?
答:在法國、英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已經有不少大賽。賽車運動歷史悠久,廣為人接受。亞洲則是近年才開始發展,尚未成熟。以小型賽車為例,假設你在歐洲只算中等水平,已經足夠在大陸取得好成績。在這個環境下長大的車手難以追上歐洲人的水平,故有潛質的亞洲車手都會到北美、歐洲接受訓練。就我來說,因為我在北美成長,才有機會接觸賽車和受訓。
問:既然亞洲水平不及歐美,何以你不留在加拿大發展而選擇回流?
答:第一,我是華人。每次返港,我也感覺很自在,feel at home!再來就是04年捷成車隊邀請我加入,所以我回歸香港。第三,亞洲和北美的車壇發展很不同。亞洲區的職業比賽──例如保時捷盃──都是級數和水平蠻高的,但業餘賽就未up to standard;相反美國則是grass root階層的發展好,高水平賽事反而不好。你看美國車壇是歐洲人的天下就知。
問:賽車是團體運動還是個人運動?
答:很多人以為賽車是個人運動,其實不然,因為每位車手背後都需要十多、甚至廿多人的車隊來支持。好像今年在上海的比賽,因為冰島火山爆發,航班取消,令一班engineers不能來到比賽現場,讓我深深感受到他們的重要!以前很喜歡和他們講笑,說 “I don’t need you!”其實這都只是笑話,事實是只有他們才明白車手的想法和懂得set車。如果車set得不好,車手的表現也不會好。比如sprint-race,勝負就在零點幾秒間,所有東西要perfect車手才有機會贏。平常比賽,車隊會比我更早到達賽場,在我試車之後,他們會根據我的意見改車至凌晨。如果撞車,他們甚至要工作至凌晨三、四時!因此,車隊各人也對賽車充滿熱誠,渴求勝利。
問:車手的必備條件是甚麼?
答:很多人以為車手要夠勇、夠狠,其實車手要的是「定心」。比賽時,車手要兼顧很多東西,例如戰術、車的表現、對手等等。比如當時速高達200km/hr,而5米後要入彎,如果緊張或是稍一不慎,就會錯過入彎的時機。因此車手的心理質素很重要。
問:除了賽車,你平常會做甚麼運動?
答:自小我就熱愛運動,棒球、籃球、足球、田徑、排球等等。除了校隊,我還會打球會。但到了十六歲,我便退出球會,專注在賽車訓練上。現在我很喜歡跑步和打高爾夫球。另外,不需要比賽的日子,我差不多天天都會做gym訓練體能。每次三小時:兩小時踏單車、半小時rowing和半小時core exercise,以訓練肌肉耐力為主。
問:你的成功之道是甚麼?
答:我擁有很多機會和很多支持我的人。這麼多年,遇過不少事業低潮,尤其是沒有足夠的贊助時!慶幸這麼多年,我總算一直前進。如果回到十年前,我一定不相信自己能參加世界賽和勒芒賽。
問:你的座右銘是甚麼?
答:“Have faith in God”──即使是失敗,我也有前進的勇氣,因為神會在旁照顧我。
賽車不是危險運動
問:如果沒有賽車,你會過著怎樣的人生?
答:(斬釘截鐵)不知道!我賽車廿二年,它已經是part of my life……或許是打golf,可能是專業golfer吧(笑)。我相信人是要跟著自己的興趣走。即使陷入低潮,我也不會放棄,會繼續爭取當車手。
問:你從賽車中得到甚麼?犧牲甚麼?
答:因為要周遊列國比賽,所以我和家人大約一年才見一次,錯過了家人相處的時光。但是賽車結合了我的興趣和事業,給我無比的快樂和滿足感。
問:現時多久有一次比賽?
答:剛過去的3至6月,我有四個比賽,但是接連的6至8月,我大約一個月有兩個賽事。平均來說,一年有廿個比賽。
問:賽車是危險的運動嗎?
答:很多年前,賽車是危險的。如果五十年前,比賽途中發生意外,那車手都應該會……但是今天的賽車安全性已經大大提高。如果有車手因為賽車意外而死,那一定是freak accident。
問:你遇過最嚴重的意外是甚麼?
答:數年前,有次比賽前夕試車時,我以180km/hr的高速撞牆。車子就入grave yield了(笑),而我就有點頭暈。
問:有想過死亡嗎?
答:我是基督徒,我覺得生死是under God’s control,無需擔心。
問:Touch wood,如果你明天就要死了,回望一生,令你最感到後悔的事是甚麼?
答:我總覺得自己可以更勤力,又或是想「如果那場賽事贏了的話……」但這不是後悔,我不是往後看的人。人一生定會接受很多挑戰,每次我都會盡力,不會令自己後悔。
問:中國人說「三十而立」,你今年三十歲了,覺得自己成功了嗎?
答:成功是永遠也不會接觸到的!運動員是永遠不會為自己的成就或表現感到自滿。每次賽後,不論輸贏,一定要檢討。這關乎鬥心的問題。如果有天,你覺得自己成功,這只代表你開始退步!運動員一定要有高遠的目標,永遠迫自己向前。
問: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是甚麼?
答:贏賽事和贏賽事。(笑)希望我可以在私人車隊的比賽拿冠軍,屆時能加入廠隊,再贏世界冠軍。
問:打算幾多歲退休?
答:房車車手的壽命很長,今年的冠軍已經48歲了。希望到了50歲,我依然可以參加高水平的比賽吧。
香港賽車發展遲滯
問:中國人有很多傳統風俗禮儀,例如切燒豬、拜神、開光……你對車有迷信的事嗎?
答:我不迷信的,不會做奇怪事情。(笑)我只會祈禱。
問:你會當你的戰車是人般看待嗎?
答:我知道很多車手很「錫車」,會和車談天,又會為它們改名,但我對車是「用完就撇低」。(笑)車對我只是工具,沒有closeness。好像以前駕Porsche就覺得部部差不多。(笑)
問:對私家車有甚麼要求?
答:我沒有私家車,在香港都是乘的士。我對車沒有太大感覺,我自己不是太喜歡車,我只是喜歡鬥車。在街道上駕車是點到點,是工具。駕車嘛,我還是鍾意「揸盡」,喜歡比賽。
問:對日本的D1有興趣嗎?
答:我很尊敬他們,因為飄移真的很難,不過我喜歡鬥快,所以興趣不大。飄移是表現多於速度的。平日我們比賽,一甩我們會立刻救車,但是他們是故意「整甩架車」。話說回頭,飄移真的很難,我試過好幾次,效果都不是太好(笑)。
問:香港的賽車發展前景如何?
答:外國人會將舒密加看成和活士一樣的頂級運動員,但是在香港,政府卻不承認賽車是運動。我不是不滿意政府,不過我很希望可以扭轉它的固有印象。其實有很多人願意在香港投資,發展賽車,但本地法例令這件事充滿障礙。要知道,興建賽車場和發展賽車運動沒有任何壞處。它有助道路安全,宣揚正確的駕駛態度。在北美和歐洲,政府都會興趣賽車場讓普通人能用自己的「街車」,在安全的環境下一嚐「飛車」滋味。
問:假設我是霍震霆,你會如何說服我賽車是運動?
答:我會先解釋賽車是甚麼。很多人以為賽車是靠車,不靠人,但其實當你到達一個級數時,就是講求人的表現。故此,賽車手要從小接受訓練,累積經驗和技巧。在歐洲,政府會提供資源去培養年輕車手。因為費車費用高昂,政府不幫助提攜年輕車手,車手根本無法發展。再者,賽車對社會有很多好處,既可以宣傳道路安全,又可以鼓勵年青人建立人生目標。
問:最後,可以給熱愛賽車的年青人一點忠告嗎?
答:第一,你一定要有「心」,不是為「有型」或是為刺激而賽車。賽車是運動的一種,想做出成績就一定要付出時間精力。有興趣的話,不妨由小型賽車入手。很多人以為小型賽車是小朋友玩意,其實不然。我鬥了小型賽車十多年,大部分知識都是這段時間學習得來的。起碼要鬥小型賽車四、五年,打好基礎,才轉玩房車。
後記
「執到寶」vs「走寶」
即使將「寶」放到你眼前,也不等於你懂得執,這些情況我們叫「走寶」。
不是嗎?
何以各大部門或官員沒有一如以往地出來表揚幾句,拍幾下手,再提出甚麼「賽車港」的計畫?
噢,也難怪,因為在香港,賽車不是運動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