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半島之謎
露營是夏季最佳的野外活動之一,相約三五知己,到郊外野營,蓆天幕地,享受無拘無束的自由感覺,實在寫意。露營時可以嘗試野外煮食,晚上又可以一邊燒烤,一邊圍爐傾談,天南地北一番。亦可以躺身草地,仰望滿天繁星,偶爾流星劃過,許個願。
西貢灣仔半島設有全港最大的露營場地,足夠同時架設數十個營幕。場地旁又建有大型廁所及淋浴設施,十分方便。到灣仔半島露營,除了可享受舒適的露營環境,還可作一個短途遊覽,搜尋一下神秘的戰事遺跡,探索充滿古老傳說的地方,再在半島的盡頭觀望潦闊的水道,為露營活動加添一點趣味。
英軍曾對南風山詳細墈察
要到灣仔半島,最輕鬆的方法莫過於在假日由黄石乘搭渡輪直達南風灣碼頭,再沿舊車路步行十分鐘到西營地。說到南風灣,半島以往在地圖上記載為「南風半島」,島上最高山峰大嶺墩稱為「南風山」。百多年前香港被割讓時,英軍已對南風半島一帶作出詳細的墈察,亦改了近似英國的地名。南風山的英文名是Goliath Hill,Goliath是英國地方,亦是故事中被大衛殺死的巨人;南風角的英文名是Scott Point,對出的灣仔排是Philimore Rock,旁邊的海下灣是Jones Cove。英軍甚至對附近海域的水深作出測量,可見南風半島是一個戰略重地,也許這個原因,為半島增添了一個不解之謎。
南風山曾是採泥區
八十年代,馬鞍山正發展為新市鎮,需要大量沙泥作填海用途,南風半島被選中為採泥區。為了方便工程,半島西面建了碼頭,半島南面則開通了環繞南風山的車路。經過一輪大規模開採,原本的郊野變成一片荒涼的泥地,南風山亦因被採挖而矮了十多公尺。今日南風半島經過植樹計劃,植被已經變回豐盈,只是挖泥後的平地成了露營場地,車路亦保留了下來。車路的最北點,大約位於半島的中間位置,在此離開車路,向半島北端山徑進發,不久便可到達一個小山丘。這個土名「望樓仔」的小山頭,高度約為100米,上面有堆長滿樹木的大石,驟眼看跟普通山頭上的石塊沒有分別。但只要走到石堆底部,仔細觀察,便會發現石塊方正整齊,似是人工建築的基座。覓路繞上石座上面,更可發現工整的石砌壕溝,極像一座軍事碉堡。
石砌建築,歷史之迷
原來這個石砌建築,長久以來都沒有資料可以追尋。有說是清朝的墩台,有說是海盜的營寨。在植樹計劃展開之前,這一帶的山坡只長有青草,可以清楚見到碉堡豎立在山頭上。整個地基由大石塊砌成,外型是一個平闊的梯型。早年在碉堡附近的草坡上,可以隨意檢拾到長槍的子彈殼。旅行界前輩朱翁朱維德先生將彈殼交給軍事專家鑑定,確認了是第一次大戰英軍所用的彈藥,為這個神秘的建築披露了一點端倪。在碉堡的南面山坡,發現幾個小石台,估計是英軍由碉堡的壕坑向小石台上的目標作射擊練習,所以山坡上佈滿了彈殼。但如此大規模的石砌工程,只用作練靶之用,似乎又有點不合理,是否清朝防衞建設,或是海盜的據點,則有待稽考。可惜近年植樹後,連碉堡上也長滿了樹木,幾乎將整個遺跡掩蓋。綠化環境與古跡保育,似乎未能作出平衡。
「棺材石」
離開碉堡,繼續向前進發,到達崖邊盡頭,疑似前無去路,原來早有人安放了一條繩纜,可讓行山人士游繩爬落岸邊石灘。沿石灘向東走,不遠便會見到一塊長方巨石躺仰在灘畔,直指海中,這就是「棺材石」。這塊天然的巨石,相信是由背後山坡的岩塊斷裂倒下而成。未風化倒塌的石塊,仍然整齊排列着,傳說是看顧棺木的仵工及喃嘸師傅。更巧的是對岸塔門的灘邊,亦有一排企立的石塊,就似是考子賢孫,遙遙泣拜,為這個地名傳說加上一點愁思。坐到偌大的棺材石上,靜看廣闊的赤門海峽,隔岸是黄竹角咀,海中島嶼是赤洲,塔門近在咫尺,尖挺的蚺蛇尖則佇立在遠方,偶有船隻駛過,劃破平靜的景緻。
三抱石、新抱石、三茅石、三磨石
返回營地途中,又可欣賞波平如鏡的海下灣。南風半島西面有一個地名三抱石的小山咀,曾有數戶塔門遷居的村民居住,現已荒廢。相傳三抱石是音轉自「新抱石」,而舊地圖則曾記錄成「三茅石」,但附近都沒有外形近似的大石,原來又是一個水上人口音的故事。海下灣對出有三個小島,分別是磨洲、銀洲及一個無名小島,當中的銀洲又特別扁長,像是放在水上的磨刀石,故望到三塊磨刀石的地方,就叫做「三磨石」。可能編製地圖的職員聽不懂水上人的口音,便出現三茅石及三抱石等的地名,而新抱石相信更是由三抱石訛傳出來。
攔路坳
露營之後要離開南風半島,除可乘渡輪到黄石,亦可經過攔路坳步行二十分鐘到海下村乘搭專線小巴。攔路坳是南風半島與西貢大陸連接的地方,闊度不足一百米。或許有一天,攔路坳被風化侵蝕,南風半島從西貢大陸分離,正式成為一個島嶼。到達海下村之前,路旁有灰窰遺跡可供參觀。更多運動版圖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