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onman急不了
完成長距離三項鐵人賽(Ironman)相信是每位三項鐵人運動員的夢想及終極考驗。賽事由3.8公里的游泳開始、之後騎單車180公里,到最後還要跑步42公里(一個馬拉松的距離)。世界級的三項鐵人選手需要7至8小時才能完成賽事,而一般分齡組鐵人更需要11至14個小時才能完成,賽事之艱辛可見一斑。由於賽事實在太長,中途會出現很多不能預計的變數,即使是世界級選手都不敢百份百肯定自己每次都能完成賽事。2005年Ironman World Champs衛冕冠軍的德國選手Normann Stadler就因為在單車賽段連續3次爆呔,被迫退出比賽。
何謂「完成」?
今期轉一轉角度,以運動員身份去談Ironman。我都曾經有參加Ironman,挑戰自已的衝動。參加Ironman不難,完成才是重點,對我而言,「成功完成」的定義不是以半條人命負傷爬過終點,而是能真正享受訓練及比賽的過程和樂趣,及在身心健康的情況下衝線才叫「完成」。如果基礎打得不好,訓練里數不夠,沒有認認真真地去練習,最終受苦或受傷的都是自已。
成為Ironman的身心準備
耐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鍛煉出來的,依照Matt Fitzgerald 的“Essential Week by Week Triathlon Training Guide”,訓練Ironman的「最低消費」是練24個星期,一星期練習9課,平日需要上班時,訓練時間可以短一些,但到週末就要騰出最少4至5小時練習長課來鍛煉耐力。認真地制定一個訓練計劃後,就要確確實實的跟隨計劃來訓練,作息要定時,謝絕應酬,飲食都要講究,這就是Ironman的訓練。
而準備一個Ironman除了需要很多時間和金錢之外,最重要是需要家人及朋友的體諒及支持。試問有多少家人能忍受自已的兒子或女兒或另一半每天一早起身,牙也未刷,或是一放工,就外出練習?「返到屋企得返半條人命」、「踢都唔郁」、完全失去照顧自已的能力,還要維持幾個月。
還有身邊不少參加過Ironman的朋友都發現,雖然他們的耐力確實改善了不少,但可能因為習慣了長時間作長距離的Ironman耐力訓練,到轉回Sprint或Olympic Distance的練習或比賽時,速度很難再有進步空間。
當想到以上幾點,以及計算過自己工餘可用來訓練的時間後,我知道我根本沒有足夠時間作這樣的長距離訓練,故暫時打消了這個終極夢想的念頭,留待幾年後再作決定,或者先完成Half-Ironman,就像「打機過關」一樣,一步步慢慢來。
不宜一步登天
近年發現越來越多新手一開始接觸三項鐵人運動就決定要參加Ironman挑戰自已。真人真事,不止一位的鐵人新手朋友,最初連公路單車都未接觸過、半馬也未曾跑過,就決定要參加Ironman,最後「死頂」完成了賽事,但比賽過後身體出現很多傷患,又中醫又西醫,又物理治療又推拿,最後連單車也賣了,休息了整整兩年,從此絕跡三項鐵人。
參與三項鐵人是為了興趣,為了鍛煉身體及意志,但如果將目標訂得過高,最後令到自已受傷、厭倦,甚至放棄這個運動。那又何苦呢?所以,Ironman急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