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跑選手常見痛症 - 腳掌韌帶發炎
今年渣打馬拉松網上報名名額火速爆滿,連全馬都在三、四天內滿額,速度之快令我大吃一驚,實在不得不信跑步已是現今香港「最潮」運動。所以,雖然前幾期已經談過腳踭和後腳掌底痛這些常見痛症,但還是值得多寫一篇有關腳痛的文章。
腳掌韌帶發炎(Heel Pain & Plantar fasciitis)是長跑選手最常見痛症。估計美國每年腳踭痛病個案有幾萬宗,患者由四十到六十歲不等。腳掌靱帶受傷引起的痛礎因受傷階段而異。早期與一般傷患無異,都是來自創傷性發炎,不過由於脚踭痛楚神經數目不多,很多跑手未必會留神。他們會以為跑鞋舊了,自然會有所不適,因而輕視了這個警告。而且,它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病發初期,脚踭痛會在起跑數分鐘後消失,令跑手失去警覺。但當腳掌靱帶重覆受傷後,每次受傷所產生的韌帶內疤痕會愈來愈大,當疤痕大到一定程度後,它就會好像鞋底的一根釘,每次我們站立的時候它都會引起痛楚,更遑論跑步了。
高、低弓足跑手 痛症高危
從數字看來,女性患者比例較高,但要注意,男女患者的成因其實截然不同。女性多是由於體重突然增加(如懷孕期)、喜歡穿著平底拖鞋、或工作時過度站立;上述原因男士當然不能倖免,但最主要卻是與身體過重和過度運動有關。
我們的腳,有所謂高、中(正常)和低(偏平足)足弓之分,不但影響跑步動作,更直接影響患上痛症機會。
一般來說,正常腳掌跑步時腳踭外側會先著地,然後迅速由腳掌中向前轉移到第二腳指的位置。當身體重量落在後踭時,腳踭特厚的皮膚和脂肪體就會將大部份撞擊力吸收;而當身體重心向前移動時,剩餘的動能量就會轉移到腳掌肌肉和韌帶,並將韌帶拉緊和輕輕拉長。直至著地腳再度提起,儲存在韌帶內的能量便會隨即釋放,使靱帶回復正常長度。
不過,高足弓的跑手腳掌韌帶相對較短,每跑一步,每束韌帶纖維所承受的力量自然較高,受傷機會自然較大。而低足弓跑手腳掌靱帶長度雖然正常,但跑手重心往往會過度內移,使腳掌靱帶高份拉長,此舉亦會增加受傷機會。所以,無論是高足弓還是低足弓跑手,患上韌帶傷腳踭痛機會也較高。
除了足弓影響,腳掌韌帶發炎也和小腿肌肉和筋腱的輭軟度有關。僵硬的小腿輭組織會令足腿著地角度減小,令重心無法順利轉移到前掌位置,情況就和高足弓差不多。
對付痛症是長期戰爭
要預防這個痛症,除了不可突然提升運動量外,還要選擇合適的跑鞋。跑步鞋的選擇和足弓需要互相配合。明顯的足弓高低當然容易發現,但較多時候,足弓看似正常,但在跑步中途重心仍會過度內偏而拉緊腳掌靱帶。要察覺這種跑姿上的缺憾,就要利用一塊壓力感應板。跑手要在感應板上不停跑動,電腦程式就會素描重心轉移的情況,分析跑手需要一對怎樣的跑鞋,甚至,為他度身訂造一對鞋墊矯正跑姿。
如果已經受傷,就應該立即停止跑步,並在患處敷冰,或看醫生再服用短期的非類固醇消炎藥。痛症一但成形,治療方法就困難得多。當然,以下方法都可以一試:
1. 在患處作指壓深層按摩,目的是將疤痕按鬆,每天兩次,每次十分鐘;
2. 使用電擊波,將能量直接打在疤痕中,將疤痕打散;
3. 使用類固醇注射,因為藥物能分解疤痕,從而將疤痕打散。
不過,要留意治療後腳踭的疤痕很容易在原位再生。早期的再生疤痕比較幼弱,所這個時期必須繼續按摩、拉筋、和有計劃地慢慢重新開始跑步,令再生組織和原本韌帶的纖維共同方向排列。
每次跑步前,可在腳掌貼上橡皮帶,卸除腳掌韌帶的壓力。除此以外,更可以在晚上使用一個小腿支架,使足關節在睡眠時保持在中性位置。
長跑是雙腳和心肺配合的運動。一般而言,人類的新陳代謝機能其實只能應付30多公里的路程。所以,如果大家今年才首次跑全馬,就要多多参考前輩跑手經驗,或参考有關書籍。有充足準備下,才能享受全馬的樂趣,和家人、朋友分享成功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