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挖角潮 - To be or not to be ?

大家一定知道,歐洲足球壇的轉會市場一到特定月份就會打開。然後,總會聽到豪強球會買人放人、星級球員天價轉會的消息。同時間,另一片大陸的籃球場上,NBA球員的流動亦同樣精彩。
 
而原來,類似情況亦在本地學界體壇發生。也許,是戰況愈來愈烈﹔也許,是學校比以往更重視體育成績,有學校開始向外校同學招手,邀請具質素的運動精英中途插班轉校,來投效力。這種情況,一般被稱為「挖角」,由於部分可能牽涉獎學金,有人更以「買人」形容。
 
據知,球類運動如籃球、足球﹔團體計分運動如田徑、游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而有能力「挖角」的,一般都是我們認知中成績和運動都比較好的所謂傳統名校。事實上,大門打開以後,部分精英運動員亦開始主動叩門,申請轉校。一時間,學界彷如歐美轉會市場,轉校消息不絕於耳。
 
有人開始批評,此舉不啻是功利短視的表現,不但令學界更形強弱懸殊,也扭曲比賽真義,甚至影響同學品德成長;也有學生認為,與高水平隊友及對手比賽,帶動良性競爭,才是彼此同步競進的動力,而轉校亦是他們踏上最高舞台的階梯。
 
到底,「挖角」之風是利是害?是有人想法不設實際,還是有人過於實際?是批評者過份理想,還是附和者太過犬儒?無論如何,潘多拉盒子經已打開。問題是:“to be , or not to be ?”
 
運動本質是勝利
英華書院
 
上月26日,灣仔修頓室內場上演了九龍區水平最高的第一組(D1)學界男甲籃球決賽。上屆冠軍英華書院憑射手馮逸朗攻入全場最高十一分,以十分之差擊敗喇沙書院稱王,勇奪四連冠佳績。但勝利背後,該校被批評為近年「挖角」最多學校之一。事實上,陣中主力馮逸朗、陳兆榮及鄧志恒都是今年轉校新生,亦同為港青成員。全隊十三名球員中,就有十名非中一入學學生,比例之高叫人訝異。當然,這並非英華獨有情況,所反映的其實是學界近年普遍現象。「人在江湖,只有向前行」,是該校體育主任龐耀榮的說法。然而,他亦不諱言,在競爭日烈、學生水平下降的情況下,向外招人是取勝方法之一:「the nature of sports is to win 」。
 
主將轉校刺激高層
據知,英華書院除手球隊之外,所有校隊都有轉校生球員,入學年級由中二到中六不等。一般而言,由各隊教練或該校副校長負責接洽同學,邀請他們轉校,而有部分學生亦會主動叩門申請。這是學校傳統,但為何近年愈收愈多?龐Sir的說法,是追溯三年前,泳隊一名主將原本無法原校升中六,但校方已跟他傾好條件,先重讀再升班。然後到了八月,他卻選擇轉校,原因是留在英華無法一嘗團體冠軍滋味。事件引起隊友不滿,隨後四出招攬游泳好手替補。最終,收了未能在男拔升中六的港隊成員郭森及另一名蛙泳能手。不過,郭森的成績其實不符合中六資格。龐sir強調,收他是互惠互利:「我地話到明俾a taste of 中六佢,只是a taste of ,因為佢只得四分,高考要六分,所以根本唔報得。所以難聽講其實我們是從垃圾堆執返佢。」二人最終亦順利奪牌,而該名轉校主將當屆則連面獎牌也贏不到。事件刺激高層改變校政,近三年開始積極四出招攬運動員。
 
盡收天下兵器
英華云云項目中,數籃球隊「招兵」最多、「挖角」年資最長。前甲一球員鄭錦興、周家駒、以及現役港隊代表周建宏等都是轉校舊生。龐sir不無自豪地說,學校一直有建立王朝的心態:「籃球競爭其實相當大,不過鬥到近幾年只得英華同拔萃,你見英華、拔萃其實已經top 晒,盡收天下兵器。」學校更聘請了港隊教練朱耀明領軍,結果立竿見影。翻查近年九龍區第一組決賽紀錄,英華連奪了四屆冠軍,五來年更四次成為全港冠軍。今年一場對伍華中學的分組賽,就大勝對手七十分,足見實力遠勝同區對手。
足球隊亦同樣大肆「擴軍」。本來成績並不突出,早年常在水準較弱的第三組別(D3)比賽。但近年積極招攬具質素球員,去年,更一併收了卓耀國、楊家程及崔凱健三名港青球員,實力大增。結果今年多次大勝對手,首次升上D1已經打入四強。
 
運動是比賽不是種菜
「挖角」無疑令實力大增,但副作用是被抨擊違反公平原則。今年初,一群校友在Facebook建立名為「關注英華政策行動小組」的群組,指摘校方「挖角」政策,給予轉校生太多特權,早前更發了一封公開信表達不滿。
問龐sir回應,他說:「老實講,呢個世界站於道德高地講風涼話好容易。我有答他們,但他們無回覆。」他給記者轉發了自己當時的留言,對「功利地為了要贏」的批評,他清楚寫到:「The nature of sports , yeah you are right, is to win 」。為怕手民之誤,再向龐sir求證,他說得毫不含糊:「中文裡單單『體育』一個字是不足夠的。體育同運動應該分開,絕大部分的sports都是講緊贏或輸的問題,你也可以說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但說到底也是一個比賽。」我聽罷孤惑,那體育精神呢?「去贏都是sportsmanship一部分,當然是不是只為了贏可以商榷。但nature就是這樣,如果不是為何還要比賽,種菜咪得囉。」他強調爭勝過程可以令運動員進步,即時轉校生助陣一樣要努力、要付出:「TOP的運動員收得多不代表甚麼,重要是將他們融入為一隊波,不是五個運動員。」
 
要輸不如不參加
從相約訪問那天起,龐Sir已經一直強調,他一手創立的手球隊是英華唯一百分百「土炮」隊伍,二十年來從未收過轉校球員。「以前我好大聲咁講,最叻都係晒度。」龐sir說時一臉自豪。去年,學校更依他建議,在球衣上繡了一顆星,象徵連續十屆成為全港學界盟主。
不過,個亦別轉校生有時也會到手球隊助陣。「咁你有興趣我唔會唔俾你打,手球係一個運動,你入得黎就係英華仔。」不過,龐sir半開玩笑說,轉校生基本能力普遍都強,入隊也不用認真教他打球,如去年的羽毛球港青轉校生,其實至今仍不懂打手球,但同樣發揮作用,助球隊奪得丙組冠軍。「佢之前唔識打嘅,當然而家都唔識啦。但問題我只需要教佢一樣野,飛入去扔個波就得。丙組咋麻,識一樣已經夠。」不過,手球近年成績已大不如前。龐sir歸咎於同學太計算,不願付出。由於與穩勝有一段距離,手球隊不久就會在英華消失,因為龐Sir已決定結束手球隊。「我們手球最多出年出埋丙組,之後就會fade out (淡出)。因為我有我大前提,如果贏我會打,你叫我輸?我唔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