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旅遊精選
    衝出香港・我的「第一次」廈門馬拉松
    台北馬拉松-他鄉遇故知
    冰島 單車環湖• 火山溫泉•賞鯨!
    馬拉松三城記(下) SAMUI MARATHON 蘇梅島馬拉松
    冰火國度3大奇景

台北馬拉松-他鄉遇故知

台北馬拉松一向都是香港跑友寓跑步於旅行的一大盛事,去年1216日的台北馬拉松亦不例外,吸引了香港各路英雄出現,皆因鄰近香港,斜路不多,消費又比日本和南韓等地廉宜。然而,回歸跑步,台北馬拉松卻並非創造佳績的比賽,不過,在悶熱的天氣下,不少香港跑手仍有不錯表現,總算為平淡的台北馬拉松添上幾分驚喜。

台北是港人短線旅遊的熱門選擇。然而,我們的一團人,也是首次到台北馬拉松。問過些曾參加該比賽的香港跑友,都說台北賽道算是一條快路,上落斜不多,只是賽道有點悶,主要繞著基隆河的河濱公園跑,這樣會否像在沙田城門河畔跑長課一樣嗎?景色漂亮嗎?賽道狹窄嗎?用Google Map看過台北賽道後,便知道基隆河畔有許多的體育設施,亦真的算是平坦寬闊。

沒有Expo

我們在賽前兩天,即12月14日啟程往台北。到埗後,立即乘車往酒店放下行裝,然後乘捷運(即地鐵)到比賽主要贊助商的總部去,除了是想看看Expo外,亦因部分不是經由旅行社報名參賽的團友,需親自去領取號碼布和晶片。台北的捷運和香港的一樣,都是非常方便,而且乘客較少,排隊上車的秩序更勝香港,只是轉車較頻密,好像由酒店去取號碼布的地點,只需4-5個站的車程,但也要轉一次車,而我們亦因不熟路而轉錯車。

 

去到贊助商總部,就令我大失所望。原來他們只在大堂內設置領取號碼布的攤位,卻沒有任何像Expo的活動。台北作為台灣最重要的城市,為何其主辦的馬拉松連一個Expo也沒有?就算我們時常批評香港馬拉松安排,好歹也有個嘉年華會來開心一下。不過完成台北馬拉松後才發現,原來比賽當日也有遊戲區,不過我們跑完比賽後,哪有精神入內玩樂呢?幸好,這總部就近比賽的起點和終點,就是台北市政府,著名的101大樓也在附近,於是我們便去視察場地,並在101大樓旁的君悅酒店食自助晚餐。

飲食方便又便宜

既然沒有Expo,我們賽前的節目,就是在台北四處逛逛,當中最多人去的地方就是誠品書店,不少團友走到有關運動的專櫃「掃書」。除了台灣出版及翻釋的長跑書籍,我們也發現香港出版的「九十天練成馬拉松」,由馮華添教練撰寫。另外,賽前最重要的就是「加碳」,即進食大量碳水化合物,以儲備充足的能量去應付比賽。這方面台北就比香港優勝得多,皆因價格便宜,自助晚餐質素極佳,只需本港同級數酒店的一半價錢,便能好好享用了。至於到夜市「掃街」,或是吃街邊的便當,更是又平又抵了。不過,一向腸胃欠佳,近年又喜歡食住家飯的我,就有點吃不消,未能開懷盡吃,這也隱隱埋下了「撞牆」的伏線。

親切的比賽感覺

比賽當日,早上未夠六時,我和團友們已吃完早飯,並乘坐由旅行社安排的巴士到起點集合。那時我頓覺充滿親切感,皆因由出發開始,我到處都聽到廣東話,我們下塌的酒店,大部分都是由香港跑手入住,就連紀嘉文和蔡達明也「同一屋簷下」,出發前我也和蔡達明合照。由酒店至起點觀察,至少有300名香港跑友參與其中。高手方面,除了上述兩人外,還有吳金帶、范瑞萍、梁婉芬等參加全馬,陳嘉豪亦有參與半馬。

 

另一個和香港馬拉松相似之處,就是天氣。還記得我們曾在攝氏20多度高溫下,在青馬大橋苦戰。今次台北開跑時未算炎熱,但22度的氣溫已不適合跑馬拉松,而且濕度極高。當我除下外套,準備起跑,已全身濕透了。

頭半程的勇往直前

起跑時,大會安排精英跑友先出發,3分鐘後才到我們上線,故此我們到終點時,必須將大會計時器的時間減回3分鐘,才是我們確實完成時間。槍聲響起,我們便向台北市政府開始,沿仁愛路跑至中山北路,再跑進基隆河的河濱公園了。

 

起初我跟著飛達會的好手一起進發,沿路都有一些台北市民和我們歡呼,氣氛也算不錯,令我跑得份外起勁,並一直以每公里4’15左右的步速向前邁進,若以這步速完成比賽,我就能成為Sub 3跑手了。其實,這是有點冒險的跑法,皆因我事前因病而操練不足,加上越跑越熱,令我汗如雨下。不過,頭半程我也算跑得輕鬆。

 

8公里後,我們由中山北路轉入基隆河畔,亦即全馬和半馬分叉路,便進入30多公里的沉悶旅程。若是在基隆河畔進行慢跑或長課,欣賞一下沿途景色,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這個座落在社區以下的河濱公園,兩旁多是河流、球場和防波牆,人煙稀少,只有大會水站的工作人員幫我們打氣,而且,有些上橋和落橋的位置,是一個髮夾灣,既要轉身,又要上落斜,真的不好受。幸好,我和十多名跑手一齊邁進,成為了一群以Sub 3為目標的集團。我們雖沒言語和眼神的交流,但相互間的呼吸和腳步聲此起彼落,成為彼此勉勵的主要節奏。

 

尾半程的「撞牆」經歷

半馬之後,這個跑步集團就像達明一派的名曲「十個救火的少年」,一個又一個的離去,有跑手加速離開,但更多是氣力不繼而被拋離,我繼續用Sub 3的步速前進,只是天氣越見炎熱,原先密雲的天空,亦被太陽打開,我的腳掌因襪子濕透而起水泡,導致每步皆刺痛。到30公里,我已要4’38才能完成,之後大腿因流汗過多而有作抽筋的現象,我只好用5分鐘一公里的速度,完成剩餘的12公里。

 

「撞牆」的感覺當然不好,但在太陽越見猛烈,雙腿越是乏力之際,我也不想放棄。另外,當有跑手跑過我,我雖不能跟他比拼,但我會以「加油啊」鼓勵他們,我雖不能達至個人目標,也希望別人跑得好成績。跑至39公里,終於回到市區,以為有市民為我們打氣,豈料不久便要上行車天橋,天橋兩旁都是隔音屏障,之後落回市區,又要跑一段約500米的隧道,才能跑回台北市政府作結。這條隧道不及香港的西隧長,但一定比西隧局促,加上在這裏重遇尚未完成半馬的跑手,呼吸更覺困難。看見終點時,雖然身心疲累,雖然未能達標,但我仍舉起雙手,振臂高呼:「我完成了!」

港人成績,令人鼓舞

原來,當我完成比賽的時候,氣溫已是26度。在炎熱天氣下,大部分跑手和我一樣「撞牆」而回,全場冠軍也只能以2:15’27的慢速完成。

 

然而,亦有我們熟悉的跑手成績不錯,其中紀嘉文以2:38’42完成,獲得全場第18名,看來他有機會在今年香港馬拉松威脅近年「全馬一哥」賴學恩之地位。另外,宇宙會有兩位跑手葉劍邦和蘇光威,都能首次Sub 3而回,葉劍邦在這次又熱又濕的比賽,跑出2:59’09的佳績;至於蘇光威的大會時間是3:00’02,本是飲恨而回,但翌日大會網上公佈的成績內,發現其個人時間是2:59’55,便成為另一個「十(sub)三哥」了。

 

我自己亦以3:12’53的慢速,獲得全場96名,亦險些取得40-49歲的年齡組別獎項(每組別均有20個獎項)。除了上述數位成績優異的跑友外,亦有一些未能PB的跑友獲得組別獎項。這樣看來,台灣雖有像張嘉哲般具奧運水平的跑友,但業餘的馬拉松水平不相伯仲,香港人在台北是有力一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