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創傷的治理及預防

首頁 > 運動心得 > 足球創傷的治理及預防

踢足球當然有益身心,但受傷難免,尤以小腿抽筋及腿部肌肉拉傷最為普遍。

 

一、           小腿抽筋

小腿抽筋又名「腓腸肌痙攣」,是一種肌肉的自發性強直性收縮。特徵為小腿後側突出肌肉抽筋隆起,觸按堅硬,導致小腿不能伸屈,甚則抽痛難忍,不能站立,要透過足趾、踝部屈伸動作減低痛楚。

 

西醫認為小腿抽筋的原因是無氧代謝產物──乳酸,於肌肉內堆積,或是其他體液電解質失平衡,引致肌肉細胞中鈣離子代謝不正常(肌動蛋白與肌原蛋白結合後不分離),使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強直收縮。而足球員常常出現小腿抽筋的原因,分別是熱身不夠、用力不當及休息不足。

 

中醫則認為,抽筋的病機在於「血不榮筋」,即血液不能充分榮養筋肉,導致肌肉、血脈、筋骨的營養不足。而「掌管」筋肉營養的器官,正是肝臟。中醫醫典《黃帝內經》有云:「肝主筋」和「肝者......其充在筋」,而《諸病源候論》則指出「足厥陰肝之經也,肝通主諸筋,其經絡虛,遇風邪則傷於筋,使四肢拘攣,不得屈伸」。肝主管全身上下的筋,而筋脈可以柔軟伸縮全賴肝血之濡養。如果肝血不足,筋脈便得不到足夠的肝血濡潤,促使筋急拘攣,情況就如樹葉得不到水分滋養而枯萎一樣。

 

「血不榮筋」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1
肝血不足

養分無法充分灌溉全身筋脈,使筋脈失去足夠的濡養導致抽筋

2        寒凝筋脈

寒邪凝聚於筋脈之間造成氣滯,而氣滯則會血停,使肝血不能濡養全身,誘發筋急拘攣
3
氣滯血瘀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和寒凝筋脈一樣,氣滯血瘀之抽筋也是血行不利所致,不同的是「氣滯血瘀」多源於外傷

4 濕熱蘊結

濕熱阻滯,灼傷筋脈,故易引發抽筋疼痛

 

若進行運動時出現小腿抽筋,可作以下的處理:

 

1 將腳掌往上方拉扯,與小腿垂直,儘量伸直膝關節,使它保持在伸展狀態,為時2分鐘以上。但切忌強拉硬扯,以防造成肌肉筋腱撕裂性傷害

2 接著按摩肌肉,但動作要輕柔

小腿肌肉放鬆後,可按揉以下穴位:


-委中穴

委中穴位於膝關節膕窩橫紋(即屈膝時膕窩中的橫紋)正中處

-陽陵泉穴

位於膝關節外側下方,腓骨上端膨大部,即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足三里穴

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1寸筋間處

-承山穴

位於小腿後側正中,分肉之間凹陷處

-合按昆侖穴、太溪穴

昆侖穴位於外踝尖與跟腱間的凹陷處,而太溪穴則位於內踝尖與跟腱間的凹陷處,與昆侖穴相對

 

每組穴位按揉約1分鐘,但切勿用力太過。中醫認為穴位按壓可達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之效,並可維持人體陰陽之平衡。易發小腿肌肉痙攣者,可每日或隔日按揉穴位一次,藉此起到預防作用。

 

除了穴位按摩外,亦可採用藥方治療易發筋脈拘急的患者。治療上是以「養血柔肝」為主,而最常被用到的方就是《傷寒論》中的「芍藥甘草湯」。方中有芍藥和甘草兩味,芍藥酸苦微寒,可平肝止痛,養血斂陰;甘草性味甘平,可益氣補中,緩急止痛。二藥合用,有調和氣血、鎮攣止痛的功效,更能達至筋脈得養、腳攣急自伸之效果。此外,中醫會配以額外藥材作針對性的治療,如用補血藥如當歸、雞血藤以治療肝血不足;以散寒之藥物,如獨活、伸筋草等治療寒凝筋脈;若兼有肝腎不足的症狀,可加上桑寄生、杜仲等補肝腎、強筋骨的藥物。

 

此外,木瓜(非平常所食用的品種萬壽果)也是治療小腿抽筋的常用中藥。木瓜性味酸溫,可舒筋活絡,除濕和胃。而暑濕引起的筋病──如夏季飲食不慎,感受暑濕併發的小腿痙攣──亦可配用芳香化濕之中藥如霍香、木香、砂仁等治理。

 

二、        腿部肌肉拉傷

肌肉拉傷屬於軟組織損傷的一種,包括肌肉微細損傷、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往往是由肌肉急劇收縮或過度牽拉造成。足球運動中,大腿後群肌肉和小腿後群肌肉的拉傷最為普遍,多見於起動衝刺、射門、長傳、急停變向等動作之中。而熱身活動不足、肌肉過度疲勞、動作不正確、注意力不集中、用力過劇等都是肌肉拉傷的主要原因。

 

中醫認為肌肉拉傷是屬於「傷筋」的一種。中醫醫典《素問·五臟生成篇》指出:「諸筋者皆屬於節」,說明骨間形成的關節之聯結,主要依賴筋組織加以包裹約束;而《素問·痿論篇》說的「筋束骨而利機關,主全身之運動」,意旨筋通過對骨骼的約束,附在骨上收縮與弛張,產生屈伸和旋轉運動。這樣說明中醫所說的「筋」與西醫的軟組織,在功能上有相似之處。故此,除了肌肉拉傷外,中醫亦會把其他的軟組織的損傷如筋膜、肌腱、韌帶、關節囊、關節軟骨等的損傷納入「傷筋」的範疇。

 

肌肉拉傷的症狀:

l            纖維撕裂時,可同時破壞周圍的微絲血管及刺激神經末梢,造成局部血腫、疼痛、壓痛、肌肉發硬、痙攣等症狀

l            出現靜息痛

l            當運用與受傷肌肉有關連的肌肉或關節時出現疼痛

l            肌肉力量減弱

l            如果肌肉完全斷裂,受傷時多有撕裂感,隨之失去控制相應關節的能力,並可在斷裂處摸到凹陷,在凹陷附近可摸到異常隆起的肌肉斷端

 

正如前文所說,筋有賴氣血之濡養才可發揮正常的活動功能。故此,傷筋必然導致氣血的異常變化,即「氣傷痛,形傷腫」、「血有形,傷則腫」、「氣滯血瘀,經脈不通,不通則痛」。筋肉或損或斷,絡脈隨之受傷,氣血亙阻,氣滯血瘀,引起疼痛及腫脹。換言之,傷筋的主要病機為「氣滯血瘀」

 

傷筋的病因除直接暴力、間接暴力和慢性勞損外,體質的強弱亦是重要的因素。因為「肝主筋」、「腎主骨」,故肝腎虧虛也與筋傷有關。而當傷筋之後,局部氣血凝滯,風、寒、濕邪必然乘虛侵襲。如《醫宗金鑒》所記載:「若素受風寒濕氣,再遇跌打損傷,瘀血凝結,腫硬筋翻」,說明傷瘀挾痹,致經絡瘀阻,筋肉愈加僵凝,失其柔韌,出現筋僵、筋粗、筋結、筋離等,漸成慢性病症。

 

中醫治療傷筋的基本治則是調暢氣血,再根據損傷的不同病位和不同病證虛實、寒熱、痰濕等去施藥。

 

一般治療方法:

 

1 針對急性傷筋的早期及中期

給予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治療為主。在急性期48小時內以冰敷、休息、保護及固定達到消腫及止痛之效果

2 針對後期及慢性傷筋

以養血和絡、溫經止痛的治療為主。可改熱敷以理筋理骨、舒筋活血解除筋攣,動作則要輕巧,不能用力過大。

 

而治療傷筋可用內服藥、外敷藥、推拿手法、針灸等多種療法,臨床上可按不同之情況予以靈活採用。

 

若傷筋急性期處理不善,令病情遷延日久,則可使之轉變成慢性傷筋。慢性傷筋的病情時輕時重,患處偶然疼痛發作,或隨天氣變化而發作,肌力或減弱,均屬於痹証表現之一。如病情日久,則損傷氣血,令肝腎虧損,多為虛痹。治療上多用補氣益血,培補肝腎之中藥,常用的有唐朝名醫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內的獨活寄生湯。方中大致有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的藥物,如懷牛膝、杜仲、熟地黃等;補血活血的有川芎、當歸、芍藥等;益氣扶脾的有人參、茯苓等;祛風除濕,養血和營,活絡通痹的有獨活、桑寄生等。各藥合用,是為標本兼顧,扶正祛邪之劑。臨床上並按中醫的辦証基礎上再配用不同的藥物,來辨証施治。

 

以上就是中醫處理兩種常見的足球運動創傷的方法。但當然,「安全重於泰山,防患勝於未然」及「不治已病治未病」最為重要。充足的熱身、正確的動作、在適當時儘量放鬆肌肉及運動後休息充足等,皆是預防受傷的不二法門。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蔡麗紅

那打素中醫藥臨床硏究服務中心註冊中醫師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最近於 5744 天前 由 史波 更新

留言,你也可以用facebook登入